毛主席不顾实际,搞“赶英超美”吗?
“赶英超美”——这个口号真的是毛主席提出的吗?一些人动不动就拿它来说事,仿佛毛主席异想天开,拍脑袋决定全国经济战略,导致了某些失误。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必须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真相。
首先,“赶英超美”并非毛主席的原话,而是后来一些人曲解甚至故意安在他头上的。毛主席在1955年提出赶超的目标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原话是:“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究竟要几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这是一个长期规划,绝不是急功近利的盲目蛮干。
而“十五年赶上英国”的提法,真正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宣传,是1958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并且在后来的“大跃进”时期被进一步放大。这个口号的背后,刘少奇等人实际上起到了推动作用,甚至在宣传上大大拔高了调门。毛主席本人反而是谨慎的,他要求对经济发展设定合理的时间表,并不赞成盲目浮夸。事实证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的钢铁产量在1970年代初确实超过了英国,这说明这个目标本身并非空想,而是有现实依据的。
那么,为什么有人要把“赶英超美”这个口号硬扣在毛主席头上呢?因为这正好可以用来攻击毛主席,说他不顾实际,胡乱指挥,甚至借此污蔑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可事实是,毛主席不仅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纠正偏差,还在1958年郑州会议上严肃批评了“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气。他强调要实事求是,指出“浮夸风要刹一刹”,“共产主义还不那么快到来”。可见,他并不是狂热的理想主义者,而是时刻保持清醒、不断调整战略的领导人。
有人说,既然出现了问题,就说明整个思路是错误的。这种逻辑就像是在说,一个人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只要遇到困难,那他的目标就是错的,甚至不该攀登。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在否定一切进步的可能。如果中国当年不提出赶超的目标,不全力发展工业,今天的中国还能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吗?那些指责毛主席的人,是不是更希望中国永远落后,永远在帝国主义的脚下卑躬屈膝?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赶英超美”本身,而在于某些人在具体执行中脱离实际,搞浮夸风,甚至拿生产指标做政绩表演。而毛主席始终强调实事求是,在建设过程中及时调整,防止“左”倾冒进。把责任全推到毛主席身上,是对历史的歪曲,是别有用心的政治操弄。
今天回头看,中国的崛起正是当年工业化奠定的基础在发挥作用。那些曾经讥讽“赶英超美”的人,能不能睁开眼睛看看,中国的GDP早已超过英国,正一步步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如果当年没有毛主席的远见和规划,中国今天是否还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真正需要批判的,不是毛主席的战略眼光,而是那些别有用心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他们抹黑毛主席,攻击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目的就是让人们忘记自主发展的重要性,让中国重新回到依附西方、唯洋是从的老路上去。而这,才是真正的危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