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墨|当“网红”登上政治舞台,美式民主的三大危机来临
美国多个政府部门宣布向新媒体敞开怀抱,“网红”正式登上美国政治舞台。在这一场去“专业化”的传统媒体危机背后究竟隐藏着特朗普怎样的政治考虑?是网红重塑美国政治生态,还是特朗普已经打算培养新的“喉舌”去传播他的政治理念?这场娱乐化的政治闹剧到底能将“美式民主”带往何处?
2025年1月28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宣布,美国政府已经向网红、播客、独立记者以及其他内容创作者开放了白宫媒体记者证的申请通道,称此举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必要变革”。
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
紧接着,美国国防部要求从2月14日开始多家主流媒体记者搬出五角大楼办公区域,供其他媒体组织使用。
美国多个政府部门同时对传统媒体发起挑战,并向新媒体敞开怀抱,意味着网红正式登上美国政治舞台,这背后的隐忧引人深思。
当政治话语权从专业媒体流向算法推流,当简单粗暴的口号代替复杂的政治辩论,美式民主会走向开放,还是陷入混乱?
01
从特朗普“胜选密码”到入驻白宫:网红如何重塑美国政治生态
白宫与五角大楼的“媒体革命”实际上是与特朗普2024年凭借“网红部队”逆袭胜选的策略一脉相承。
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广大年轻选民是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决的关键中间选民群体。
据美国东北大学市民健康和项目机构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年轻选民数量庞大,在2024年大选中达到4000万,占选民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佐治亚州、亚利桑那州、北卡罗莱纳州等摇摆州中也是重要的选民来源,且31%的年轻选民尚未决定支持谁,这部分选民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争取到年轻选民可以使特朗普突破传统选民基础的限制,吸引更多元化的选民群体。特朗普团队由此制定了以“网红”为核心的媒体竞选策略:
播客攻心战:特朗普团队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播客上。
其中,终极格斗冠军赛评论员乔·罗根被选中,特朗普座客其全球排名第一的播客《乔·罗根体验》,谈论自己被暗杀的经历,3小时的对谈播放量破5000万。
特朗普还与西奥·冯在播客中谈论了自己已故的兄弟弗雷德以及他与酗酒的斗争,试图以“兄弟故事”塑造其亲民形象,以此与听众建立类社会关系。
直播带货式拉票:2024年8月,游戏主播阿丁·罗斯受邀在海湖庄园采访特朗普,并不断强调在2024年大选投票给特朗普。罗斯在采访后竟直播送特斯拉,一度吸引了50万观众在线围观,直接撬动摇摆州青年票仓。
算法造神:马部长掌控的社交媒体常常将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的推文置顶,保守派内容曝光量因此飙升300%。马部长的支持真正帮助扭转了局势,使其有利于特朗普。
这些策略的本质,是用娱乐化叙事解构政治严肃性。年轻选民不再关心政策白皮书,而是通过表情包、混剪鬼畜视频和“朋友式”主播建立政治认知。
特朗普团队甚至将这一逻辑写入胜选报告:“未来选举的胜负,取决于谁拥有更会‘造梗’的网红军团。”
而网红入驻白宫,正是特朗普“网红选举”的制度化延伸——网红不再只是“外援”,而是直接跻身权力核心的“新喉舌”。
02
狂欢背后:美国政治传播的“去专业化”危机
网红登上政治舞台所反映的是美国政治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媒体时代的美国政治传播是精英主导的“单向灌输”——总统演讲、报纸社论、电视辩论构成了一套权威话语体系。
而“网红政治”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范式。尽管白宫声称此举是为了“民主包容”,但其背后的隐忧远比口号复杂:
权力结构重组:网红无需新闻专业训练,只需掌握“算法密码”就能获得百万粉丝,进而影响选民。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角色被消解,真相与谣言在点赞和转发中变得界限模糊。
信息茧房加剧:依赖算法推送的网红言论,将使保守派与自由派内容愈发割裂,不同立场的选民越来越难以对话,结果是将加剧美国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
特朗普可以利用网红为自己站台,他的反对者也可以,由此政治将沦为一场流量争夺战,理性讨论将让位于唇枪舌战的情绪宣泄。
真相让位于流量:为了吸引流量、博眼球,部分网红不惜为阴谋论站台。特朗普盟友查理·柯克曾散播“选举舞弊”、疫苗、跨性别者和人口变化的谎言,其领导的“转折点”组织年收入却高达1亿美元。
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下,极端观点、阴谋论将更容易获得传播,理性声音反而被边缘化。
政治娱乐化:政治信息的娱乐化传播,将导致选民对政治问题的认知浅薄化,忽视政策的复杂性和长期影响。随着传统媒体的不断衰落,娱乐、社交媒体和政治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大约五分之一的美国人(30岁以下的成年人所占比例更高,为 37%)表示,他们经常从社交媒体上的网红那里获取新闻。
其中65%的人表示新闻网红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时事和公民问题,七成美国人表示,他们从新闻网红那里获得的新闻至少与他们从其他来源获得的新闻有所不同。
监管真空地带: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至今未规范政治资金流向网红,也就是说几乎没有要求披露谁在资助网红的工作,公众基本上不知道是谁在推动这些网上信息,也就不知道谁在试图影响他们。此外,选民也无从分辨“赞助内容”与客观报道。
更危险的是,政治权威正在被“网红经济”绑架。一名申请白宫记者证的TikTok博主直言:“我的任务不是追问政策,而是把总统的话包装成梗——粉丝爱看,我就有钱赚。”
03
美式民主的黄昏:当政治沦为一场大型真人秀
网红政治的蔓延,不仅将重塑美国政治传播的媒体格局,更深层的是暴露出美式民主的三大危机:
民粹主义的加速器:算法偏爱极端言论,网红为博流量刻意制造对立。从“国会山骚乱”到反疫苗运动,社交媒体将社会撕裂推向极致,而政客则借机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我们VS他们”的二元叙事,“民主”沦为骂战。
资本操控的隐形之手:社交媒体算法正在重塑美国的政治生态,马斯克、扎克伯格等科技巨头通过算法掌控舆论,美国的政治竞选活动被迫适应这一新媒体环境,“民主”不过是资本权力的遮羞布。
制度空转的恶性循环:美国国会近年来通过的重大法案寥寥无几,但政客的社交媒体账号却日益活跃。
他们不再需要推动实质改革,只需定期制造“热搜时刻”——发布一段痛斥对手的视频,或者穿上奇装异服参加听证会,就能维持“政治存在感”。这种“表演式政治”让美式民主彻底沦为行为艺术。
这场变革并非美国独有,同时也正在冲击全球的民主制度。从巴西前极右翼总统博索纳罗的“脏话治国”,到印度莫迪的“网红总理”人设,全球保守势力正疯狂复制特朗普模式。但美国的特殊性在于,它将新媒体实验嵌入了制度体系。
2025年的白宫记者厅里,网红与记者同席而坐,这仅仅是特朗普围剿主流媒体的开始,其野心是构建完全忠诚于自己的“媒体帝国”。
当政治沦为一场精心策划的真人秀,当“真相”取决于谁的直播间更热闹,美式民主或许正站在悬崖边缘。
试想未来,一名游戏主播开始用手机直播总统发言,健身类播客开始和听众分享自己关于移民和经济政策的认识,总统辩论可能在社交媒体舞蹈挑战中决出胜负,当政治成为一场流量竞赛,民主的核心——理性协商——将彻底瓦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