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1,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
今日在公众号讨论时,【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说:“前三十年的人民公社大锅饭、一大二公、计划经济让国家长期得不到快速发展,让人民一辈子挨饿受穷、艰难困苦的史实已经足以说明那种某些人自以为是和想当然的所谓公有制和所谓社会主义连人民的温饱这一基本民生问题都没有解决,不过是画大饼而已!不过是竹篮打水瞎折腾而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的的快速发展,人民当年就解决了温饱快速富裕起来过上有车有房有钞票的好日子的史实强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党在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后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才是社会主义,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对此,【钟建民的理论思考】回答:“前30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那中国怎么从一个原始种植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国家?又怎么从5亿人变成了10亿人?从1956年到1983年平均每六年增加1亿人,按这样的速度,今天的生活会更差!”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强调说:“铁一般的事实是今天的中国比那三十年要强百倍!千倍!千日一里也是发展,但是和改革开放让中国冰雪消融走对发展道路后的一日千里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阶级斗争理论不断搞乱全国,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党和人民不断遭受重大挫折和严重损失,连人民的温饱这一基本民生问题都没有解决。这绝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绝不是社会主义,绝不是革命的目的,绝不是功德!前三十年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人民在党的集体领导下奋力排除左倾错误思想和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和阻碍艰难取得的。另外,贫穷混乱的亚非拉穷黑小国家从未耽误人口的持续增长。”
【钟建民的理论思考】再答:“没有1,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
本人是59年的,在1966年开始读小学。对于人民公社的中后期的情况是亲身经历的。开始在农村,都没有通电,夏天天热时,中午只能到大树下或竹园里避暑;后来便有了电网,各村通了电,之后有了广播,有了收音机,有了电影,生产上则有了电动脱粒机,干沟也可以用水泵抽水了,再之后是有了电风扇、电话、电视……。在这里,从没有电到有电,然后有各种电器,直到有了电脑等等,所有这些,就是先有1,然后有10、100、1000……,这样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从没有电到有电的这个变化,就是1的产生过程,后面则是0的个数的才能不断增加。
相同的例子,例如,农村从没有小学到中学教学的普及;从没有医院到卫生医疗体制的普及,从没有农药、化肥到有农药、化肥且不断增多;从没有灌排系统到灌排系统的全面建成;从没有良种到后来的杂交稻;等等。人民公社时期的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使我国农村和农业、农民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从0到1的根本性的变化。而我国即使是人口的增长,也有着类似的情形。我国人口从建国时的5亿左右,到1983年人民公社被解散时,已经变成了10亿多人。特别是从1956年到1983年,人口从6亿多跃升到10亿多,25年间净增长了4亿人,同时人均寿命也从30多岁增加到60多岁,人口的文化素质也有文盲为主体到普遍的中学文化程度转变,我国农业生产也由原始种植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性变化相类似,我国工业也产生了一个从无到由的根本性的转变,从一个工业产值仅仅占17%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建国之前,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在这一形势下,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要快速实现工业化,追赶先进国家,尽快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是通过反帝反封建和反资本主义的革命,实现生产关系的革命,从而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因此,建国之前的三十年,事实上是处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过程中。这是一个革命时期,一个社会剧烈变化时期。在革命时期不讲阶级斗争,那是一种无知和愚蠢,而不懂得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区别,从而忽略主要矛盾的区别更是一种无知和愚蠢。
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有许多当时认为是错误的东西,后来实践的发展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但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不会忘记,那时,即使是农村,一对夫妇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养活一个七、八之家,可以抚养三、五个孩子到成家立业。相比于今天夫妇两个打工只能勉强抚养一个孩子,而且还要父母帮忙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改开之前的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这里,生存和发展是有性质区别的。如果夫妇两个可以生养两个孩子,能够正常地让他们成长、成家立业,那是老百姓处于维持生存状态;如果夫妇两个劳动力只能生养一个孩子,能够保证其成长和成家立业,那老百姓就处于衰落状态,这意味着两家将会变成一家;相反,如果夫妇两个劳动力可以生养三、五个孩子,能够保证其成长和成家立业,那老百姓就处于兴旺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发展状态。因此,所谓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大小问题。
毫无疑问,在改革之前的三十年,我国老百姓不是处于生存状态,而是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由一家变成二、三家、三、四家。
发展才是硬道理。所谓的民生的焦点问题是:老百姓有没有处于不断发展状态?
一个光棍,他一个人赚多少用多少,过着有车有房有钞票的好日子,但最后却是断子绝孙,没有了后续;一对夫妇含辛茹苦抚养几个孩子,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细算,生活可能很辛苦,但他们却是一家变成了二、三家。这才是真正的民生问题。
这里的区别,一个只是活着而没有未来;一个是不仅生存,而且在发展着。这才是民生问题的焦点所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