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的命名,而在国民党军方面,这场战事称之为“徐蚌会战”。

  应该说,国民党军对这场战役的称谓,比人民解放军更为准确。

  淮海战役最先提出方案者,是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的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在济南城内尚未完全结束时,他就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和中原局,提出了济南战役结束后,如何使用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的建议。

  粟裕在建议中提出了三个方案,其中的首案即为“淮海战役”:

  ⒈为更好的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杨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⒉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

  此案对部队休整(只有攻城部队须稍事休整,至昨黄昏为止,攻城部队之六个纵队仅伤亡八千余人,昨晚及今晨伤亡尚不在内,依此伤亡并不算大)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后攻占两淮的困难(敌可能增兵)。

  ⒊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但在济南攻克,敌人加强警惕,可能退缩,恐不易求战。

  ⒋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1]

  在粟裕提出的“首案”中,淮海,当然指的是预设的战场范围,即两淮(淮安、淮阴)地区和海州地区(广义的理解,是指海州、连云港地区)。战役的目的显而易见:首先取两淮和海、连,歼灭国民党军在该地区的那两个整编师(军),同时准备打击由徐州来援之国民党军,迫国民党军主力退守津浦沿线,减少刘峙集团机动作战兵力,将山东、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改善华东、中原我军态势,为渡江南进创造条件。

  所以,粟裕的这个“淮海战役”,是名符其实的“淮海战役”。

  但是,后来那个“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苏边,北自陇海铁路两侧,南达淮河的广阔战场上,与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的大决战”,与粟裕的这个“最初建议”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后来那个“大决战”,使位于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枢纽上的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燃烧的“十字架”,而粟裕原建议中的“淮海战场”,却反而被“边缘化”,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值得一提的战事。

  此“淮海”,已非彼“淮海”,后来发生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已经名不符实。

  倒是国民党军方面对这场决战的称谓更为准确:徐蚌会战。

  粟裕最初提出的“淮海战役”,还是基于华野作战范围的视野,无论是作战规模还是范围都很小,战役目标也很十分谨慎与节制甚至保守——是待战而不是寻战,胃口张得也并不大。而且,这个建议如果不经修正,实际上也是无法付诸实施的:粟提出建议的敌情判断基础,是徐州之敌主力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三个兵团尚在集结于徐州准备北上援济,黄百韬兵团尚在津浦路上丰县-徐州一线,陇海路徐(州)连(云港)线上的新安镇(黄百韬兵团的原集结地)、宿迁、运河车站一段,尚处于空白状。如果这个态势没有变化,那么粟案中的苏北兵团出两淮,华东野战军主力置于宿迁、运河车站一线,准备打击徐州援敌的设想,是有理由,也是有依据的。

  但是战争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就在粟裕提出建议的同时,徐州“剿总”因畏惮于华野为攻占济南所配置的强大打援集团,原拟援济的邱清泉、黄百韬等兵团不敢贸然北进。而济南刚被攻克之后,黄百韬兵团即刻恢复了战前的原态势,回据了新安镇一带。于是,粟裕原来设计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已无法付诸实施:华野苏北兵团南下取两淮的行动受到严重威胁,华野主力原拟进至宿迁、运河车站的设想也不可能实现(这片地域已在黄百韬兵团控制之下)。更何况,粟裕原案中的“打援”是居于“掠地”之后的位置,只有徐州之敌出援,这个“援”才能打上!而即便是苏北兵团包围了两淮之敌,徐州敌之主力是否会为了这一个整编师(军)向河湖港汊纵横、不利于大兵团运动的两淮地区出援,也不是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参照一下徐州之敌对济南被围的出援态势与行动,差不多可以肯定:徐州之敌不太可能为会了这一个整编师而大举出援。所以粟裕原案中的“打援”,差不多就等于:打得上就打,打不上,也无碍!

  关于粟裕初步设想中的“淮海战役”,在半月后的10月12日,华东局饶潄石、粟裕、谭震林致中央军委电中曾经有过这样一番检点:

  前曾提议组织淮海战役,首先以夺取两淮为目标,歼击增援敌,再打下新浦、海州、连云港,此着因黄兵团已先我东调新安镇集结,堵我南下,我小部下去不能解决敌人,大部队穿过,后方补给困难,恐敌亦可能先我加强两淮守备,该方案在战役第一步,似已较难实现。[2]

  考虑到粟裕提出实施“淮海战役”(为区别于后来实际发生的“淮海战役”,史家们又将粟裕首案的这个“淮海战役”给予了“小淮海”的别名)的同时,济南巷战尚在进行之中,所以这个建议中对后来的情况变化估计不足的问题,属于正常范畴之内。更何况,刚率华野经历了一场大战的粟裕在这个仅仅是初步设想的建议中,还包含有积极而具亮点的内涵:济南战役后,华东野战军主力将倾力南下,寻战于徐蚌线以东,而不是西出徐州以西——西进徐西,虽然能会合中野,但有可能面对的是敌华中白崇禧集团、徐州刘峙集团这两大重兵集团的合击,有可能陷于不利情况下的决战;而寻战于徐蚌线以东,在一定时间内,面对的则只有徐州集团一个对手。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粟裕这个有着积极“亮点”的思路,早在一个月前的8月23日(济南战役前)就已向中央军委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兴地区,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3]

  

注释

 

  [1]《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9月24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39~第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饶潄石、粟裕、谭震林关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部署至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12日)》(酉文子电),《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55页~第5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粟裕等关于调苏北兵团参加济南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8月23日午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第107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