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谬文,其题目为《极左为了否定改革开放矛盾又瞎说,请看他们是如何诋毁改革开放的》,作者名为“庆双三农分享”。

  乍一看这篇文章的标题,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网上也确实有诋毁改革开放的言论。关键问题在于,这篇文章虽然打着拥护改革开放的幌子,然而仔细阅读一下就会发现,作者的文章在美丽动人的幌子掩盖下,透射出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其用心也昭然若揭。

  那就是,彻底否定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把前三十年等同于万恶的旧社会,以此割裂前后三十年的血脉联系。

  众所周知,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在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明确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两个不能否定”这一命题直接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党执政根基的巩固、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凝聚统一等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入认识其重大意义。否定前三十年的历史,就是挖执政党的执政根基,其终极效果就是抹杀掉执政党的执政公信力。

  所以对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恶毒言论,不揭露则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不负责任。为了让中国的叶利钦们闭嘴,我以全文公布“庆双三农分享”谬文的观点并逐段反归谬的方式来澄清事实真相,以明辨是非曲直,提高大家对此事的警觉性。

  下面就是对“庆双三农分享”谬文进行的反归谬。

  其一,“庆双三农分享”的谬文说道:

  我的驳斥:

  首先澄清一个逻辑:

  “历史延续论”有错吗?错在哪里?没有你母亲的哺育,你刚出生就能成年吗?

  什么是“另起炉灶”?改旗易帜才是另起炉灶!“另起炉灶”这个词是随随便便就可乱用的吗?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也感叹:“中国拥有一个鲜明的特质,就是历史延续性。中华民族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以上论述,充分证明了历史延续论的正确性。

  新中国前后三十年奋斗史之所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其本质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品格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图强向上的民族品格在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传承。

  而谬文作者所谓“那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是不是解放前的延续?”的这种归谬术,其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他在故意忽略一个铁的事实。

  这个事实就是,旧中国蒋家王朝之所以覆灭,其根本原因,就是旧中国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由于背离“三民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信仰缺失,缺乏理想信念支撑,导致的结果就是,国民革命蜕变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等少数人的利益的独裁统治,所以失了去广大民众的支持。而代表人民利益的新中国,怎么能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旧中国的延续呢?

  试问谬文作者,为广大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新中国怎么会延续旧中国这种肮脏龌龊的局面呢?

  而旧中国除了给新中国留下来一堆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还剩下什么东西?除国民党撤退时炸毁工业设施的碎砖烂瓦外,还有遍地的赌场妓院。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

  前三十年为什么宁可勒紧裤腰带,忍饥挨饿也要完成工业化?

  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二战结束以后到现在,有哪一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只有我们从一穷二白起家的中国。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建设成就?国内的公知们宁死也不承认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然而他们所推崇的洋人却很诚实。

  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在《旁观毛主席时代》一文中说道:“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成就,现在却倾向于对它作出最糟的评价。”

  迈斯纳还表示:“很多人都认为,毛主席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停滞的时代,吃不饱饭的时代,我对此非常不认同。”

  迈斯纳还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整个毛主席时代,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仅仅到了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3年,志愿军还在前线打仗,中国的工业就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

  另一美国学者维克多·李皮特说:“毛主席时代中国的发展,大大快于1868后至1912年日本明治年间备受称赞的成功的近代工业化时期。”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马克·塞尔顿教授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粮食产却比印度高30%到40%,而且是把粮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

  事实确确实实如这几个美国教授所言。

  拿钢材产量来说,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到前三十年后期的1974年,我国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

  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原油产量从零,变成了10400万吨。

  建国伊始,“一五计划”开启后,中国工业进入腾飞时代,每年以18%的增长率,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还不止。

  往后的一些年里,增长的速度尽管不稳定,但仍然很快,平均都在10%左右。

  1949年开局时的新中国,全国只有2万公里铁路,而能通车的,仅有1万公里。而到了前三十年最后一年,我国铁路里程已接近5万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已基本形成。

  现代的工业体系中,所有的工业总共可以分为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

  文革动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的工业化,但是远远没有到崩溃的边缘。各种资料显示,1970-1975年期间的经济增长,比1980-1985年期间还要快。70年代完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从钢铁煤矿发电水泥,还有铁路网与工公路网,卫星上天轮船下海,水平不高但却是门类齐全的,可以实现自力更生。这就与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有着天壤之别的产业优势。

  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就已经判定中国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了。从50年代完全的农业国,到70年代卫星上天,短短20年,中国工业化速度堪称奇迹。其增速大约是世界第二,仅次于苏联,略高于日本、德国和美国,远高于英法。

  认真地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依靠英国人遗留下来的家底,印度在发电量、钢铁产量等很多关键数据方面都是高于我国的,但是到了60年代,中国就已经全面赶超了印度。

  再说农业,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亿吨,仅及1936年(1.5亿吨,建国前最高产量)的75%,人均粮食可分配量416斤,扣掉种子、饲料等,人均消费原粮不及1天1斤,当时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到了1976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为65岁‌,差不多提高了整整一倍。这一数据与当时的世界平均预期寿命57岁相比,显示出中国在健康水平和寿命延长方面的显著进步。

  中国1956年粮食产量是1.9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614斤,人均日可供粮食1.64斤,这是第一次突破600斤大关,基本达到了热量安全线。1976年每亩单产量为400公斤,全国粮食总产量5.7亿吨,人圴633斤。

  尽管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老一辈领导人在农业实践中遭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依然在人口增加一倍的压力下,在前三十年的最后一年,做到了人均日可供1.91斤粮食的惊人成就。1973年中国人均占有粮食594斤,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中国温饱平均线人均560斤以上的标准。1982年是人民公社最后一年,当年中国人均占有粮食698斤。在短短30年间,人口增加一倍的情况下,这种人均粮食占有量,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能做到?

  莫里斯·迈斯纳感叹道:“在这样一个被西方封锁的国度里,在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打压之后,中国还是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现代海船。……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发射进了轨道。中国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成了一个真正的核强国。”

  莫里斯·迈斯纳还说道:“无论人们将毛主席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毛主席领导那个时代,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由此可见,前三十年的建设为改革开放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然而如此辉煌的建设成就,在中国“叶利钦”们的口中变成了脆弱的基础,说这话真是丧尽天良。

  没有前三十年留下的丰厚家底,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将会倍加艰辛。因为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米下锅,你怎么做这锅饭?连人口红利都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没有基础的存在,你能盖起房子吗?

  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前后三十年的奋斗史是一脉相承的,不可恶意地割裂。

  其二,“庆双三农分享”继续归谬道:

  我的驳斥:

  虽然“庆双三农分享”对土地属于集体所有的定义是对的,但是他的所谓“包产到户促进了机械化实现”的结论却是错的。因为机械化的实现与包产到户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关键是,所谓的“如果不包产到户,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实现机械化”的论据在哪里?

  不可否认,一家一户的微耕机根本无法完成改良种植条件的深耕作业,而深耕作业非大农机莫属。现今虽然少数种田大户在国家的补贴下拥有了大农机,然而当前众多的种田小户还需要支付雇佣大农机的费用,这种费用在其农产品收入中的占比是很大的,随着种田成本的逐年提高,老农的收入也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大农机跨区在小片农田作业也增加了农机费用的损耗,所以土地集中耕种,已经是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课题。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大农业的必然之路。现代大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大农业观是党在领导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内涵特征。这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所能实现的吗?

  其三,“庆双三农分享”接着归谬道:

  我的驳斥:

  这个“庆双三农分享”简直就是信口雌黄,无知可笑到了极点!

  人家微笑精灵ND网友的论点是,前三十年所建的水利工程,支撑了改开后的农业。

  这话没毛病,怎么就被“庆双三农分享”扣上否定改革开放的帽子了呢?“庆双三农分享”是开帽子工厂的吗?

  从微笑精灵ND的语言逻辑上看,他的动机仅仅是用红旗渠这一事例来反驳中国“叶利钦”们对前三十年的恶毒攻击,到“庆双三农分享”这里就变成了否定改革开放,怎么地,他还想给谁治个罪吗?

  问题是,红旗渠虽然不能比拟南水北调工程,但是请问?南水北调是在什么时候开挖的?是不是远在改革开放36年之后的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才全面建成通水?改开之初的农业用水难道不是受惠于前三十年所建成的水利工程?你拍拍你的良心好好想一想!

  况且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构想始于前三十年的1952年,是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的。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周总理根据毛主席南水北调的构想和专家们的规划,提议兴建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得到会议的支持和批准。而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是于1958年9月开工、1973年底建成的,妥妥地属于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

  另外,改革开放后的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以及公路、铁路等等建设是怎么完成的?难道不是靠集体的力量吗?这些工程虽然全是国家投资,没让老百姓出一分钱。但是国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国家的钱难道不是取之于民?居民电费中的附加费难道不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和“三峡水利建设基金”转化而来的?

  相反,修红旗渠虽然国家没有给修渠农民一分钱工资,然而修渠农民却主动出工出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毫无怨言,这种充满家国情怀的精神风貌是当今“无利不起早”、“没钱就干不成事”的现实状况所能比拟的吗?你还有脸污蔑说这是白使唤人?

  其四,这位“庆双三农分享”继续归谬道:

  我的驳斥:

  为什么“庆双三农分享”极力主张应该仅仅感恩后三十年,而不感恩前三十年的毛泽东时代?这里包藏着什么祸心?

  这位“庆双三农分享”的话真是恶意满满,按“庆双三农分享”的话里话外,前三十年堪比万恶的旧社会。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问题是,旧中国,统治阶级腐败无能,欺压百姓。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人民的疾苦视而不见。官场黑暗,贪污腐败成风,百姓们有冤无处诉,有理无处讲。教育资源也极度不均衡,只有少数有钱人家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广大贫苦百姓的子女则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文盲率极高。

  旧社会贫富差距则极其悬殊,富人们过着奢华无度的挥霍生活,而穷人们却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甚至到了卖儿卖女的程度。如果不到活不下去的境地,谁会把亲骨肉卖给富人当奴仆丫鬟,甚至卖入妓院,去过猪狗不如的生活?旧中国真可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些陈述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料可做依据,绝不是信口雌黄的空穴来风,旧社会把白毛女由人逼成鬼,新中国把鬼变成人是确有其事的。

  旧社会所产生巨大的贫富落差,导致了社会极度不平等,也让无数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动荡不安。“万恶的旧社会”这个说法,是人民苦难的象征,是社会黑暗的写照。为什么投降后的国民党兵很快就成为了英勇的解放战士?因为他们人人都有一本苦难史和血泪账,诉苦大会让他们得到了醍醐灌顶般的顿悟。

  而新中国建立后的前三十年,虽然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境况,然而旧社会的污泥浊水被一扫而光,人民翻身作主,不仅分得了田地,而且生活有了稳定的改善和保障。

  舆论可以骗人,但照片上的笑脸却骗不了人,仔细看一下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明显可见那时人们的笑是由衷发自内心的,这和旧社会照片上底层民众木讷愁苦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当时的人们对新中国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毛主席万岁”“**万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要说哪个时代穷,这是相对而言的。相较于旧社会,当时翻身了的中国人是心满意足的。今天的人们可能会不理解,但当时的人民确实如此。如果将中国“叶利钦”们穿越送回旧中国去过衣食无着的苦日子,他们难道不认为解放后的日子远优于旧社会吗?

  此一时,彼一时,万丈高楼平地起,过去地主有电视机吗?过去的资本家有手机和电脑吗?他们虽然没有电视机和手机电脑,然而他们依然满足于自己当时的生活。同理,虽然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前三十年会觉得不如现代,然而以历史的视角去看,前三十年无疑是处于一个历史发生巨大进步的时期。所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会发现,穷和富是相对而言的。

  然而按“庆双三农分享”的逻辑视角推理下去,一百年后再看现在的生活,现在岂不也是处于贫穷时代?可见他的说辞是经不起推敲的!

  因此,事实就是事实,不容诡辩,不容掩盖。任你“庆双三农分享”再花言巧语,也掩盖不了你用贬损前三十年的方式诋毁国家的险恶用心!

  其五,“庆双三农分享”继续归谬道:

  我的驳斥:

  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辨证地看问题才是客观的。

  辨证地说,任何时代都有烦恼存在,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况且在当今社会占人口大多数的人群是底层,谁说他们没有忧愁和烦恼?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吧?美国老百姓难道就没有烦恼?他们的烦恼事更多,否则他们怎么会零元购?他们怎么会夜间不敢出门?如果美国真的完美,就不会有流浪汉睡大街。虽然媚美公知会说这是自由民主的体现,在这里我只能呵呵了。

  因此发达并不意味着烦恼就少了。

  过去的烦恼在于吃穿不足,这是人口暴增和生产力不足所导致的,仅此而已。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为住房、教育、医疗、养老而发愁,因为当时这几方面不仅有国家托底,而且费用不高。虽然现今各方面都上了档次,但这些方面的支出消费同样也上了档次,而且到了重病医疗导致返贫的程度。

  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占消费支出的大头,毒食品、毒教材泛滥的情况下,底层的人们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却不敢放开消费,然而依旧成为房奴,依旧因病返贫,依旧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这难道不是无边的痛苦和烦恼?

  而今人们怀念前三十年,主要是人们对当下社会丑恶现象不满所导致,没有人否定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民众怀念的只是前三十年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并以此作为当今社会的对照系。

  老百姓活得简单,就是希望社会风清气正!!!

  所以肯定前三十年不等于否定改革开放,不同年代都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同样存在需要正视且改正的东西。

  另外,谬文作者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半空中能建成楼阁吗?”如果不能建,你凭什么说改开是另起炉灶?这和儿子发达后不认妈了,能有什么区别呢?不承认前三十年先辈们努力所产生的丰硕成果,对前三十年的历史贡献视而不见,这在本质上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表现,说穿了就是在恶意诋毁污蔑,因为极右们的眼睛并不瞎,只不过是在故意说丧良心话而已。

  总结:

  前后三十年是一脉相承的,都不能否定。无论是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还是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都是对新中国历史的整体否定。

  且不说毛泽东时代不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而且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改革也在经济、政治、文化、医疗卫生等多方面进行,其探索创新的成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乃至世界的承认;即使在对外开放方面,虽然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允许全面开放,但在毛主席战略运筹和领导下,不也突破了美西方重围,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先河吗?如果毛泽东时代没有”两弹一星“、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中美关系能在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解冻吗?尼克松为什么要挖空心思地设计访华事宜?当时西方国家为什么纷纷与中国建交?西方国家首脑为什么以见毛主席一面为荣?如果毛泽东时代发展得不好,中西关系的坚冰能打破吗?发展得不好,谁会拿中国当回事?如果没有毛主席和周总理因势利导实现了中西关系解冻,后来的改革开放有条件顺利进行吗?

  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前三十年的奋斗成果是不容诋毁的,铁的事实是无法否定的!无论中国的“叶利钦”们如何花言巧语,如何企图制造思想混乱,在铁的事实面前也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他们的狡辩,只会令人民更加厌恶他们,同时也认清他们的真实目的。

  “两个不能否定”是客观评价,而全面否定一般都是偏颇的,不过是正面反面的二极管思维。因此,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样也不能否定前三十年白手起家、发奋图强为改革开放打下的坚实基础。新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问题,但总体上都是在不断发展壮大,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前进的进程。

  老一辈的艰辛付出,一代一代的传承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后必须经历那艰辛的岁月,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才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千万不要忘记老一辈的无私奉献和建设成就,老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奉劝中国的“叶利钦”们不要恶意割裂两个时代,前后三十年只是一个大时代的两个阶段,所有想搞割裂的人都是用心险恶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