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刘祁在其史料笔记《归潜志》卷七中说:“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句话换个角度去理解,则是“十年寒窗默无声,一举成名知天下。”莫言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成名前,怀着虔诚之心拜访不少作家,求取创作真经,可一旦作品被老谋子采用,拍成了电影,并获得某国际大奖,他就一下子飘了起来。

  飘起来是什么模样?懂的东西他不怎么讲,因为他懂的东西不多;不懂的东西,他大讲特讲,唾沫星四溅,因为他是名人,而名人的话一定有很多人相信。

  莫言很多话,不是假的就是错的,今天这一句话也不例外:“前三十年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饥饿是真的。”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表面上,这句话是小说情节中的一个小插曲,实际则是曹雪芹先生对作家素养的一个精确概述:“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

  反观莫大作家,“世事洞明”远远没有做到,可能是先天性欠缺,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更加上后天读书不够全面所致。“人情练达”基本要求是与人交往,谦逊豁达,他也没有做到。

  按理说,这两个条件他都不具备,他是不配做一个合格的作家的,但在中国不仅配当一个作家,而且还配做一个名作家,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是一个俗人俗世的社会,人们可能不在乎你有没有真本事,人品有几何,只在乎你混出了名堂,或者挣钱了,或者当官儿了,或者一口气娶了五六个太太,都是“成功人士”的标志,从此以后,他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胡说八道。

  这个很荒唐现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俗人俗世的狂热追捧和支持,直至演变成吹捧和助纣为虐,或者为虎作伥。美国强大、富裕,所以不问缘由,不问出处,美国就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师爷,它放一个屁,很多人都会虔诚地接着,放到鼻子下闻一闻,还得供奉起来,唱上半年赞歌。

  我天生不受人待见,甚至被很多人讨厌,因为我讨厌俗世。莫言的这句话,我不想反驳,因为不值得一驳,我只想弱弱地向莫言提出几个问题,看他有没有胆量回答。

  试问,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弱胜强,打出国威,打出军威,一扫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晦气,让中国人真正扬眉吐气,这件事是虚构的吗?

  试问,绵延了数千年的私有制被彻底颠覆,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制度,让绝大多数人变成国家的主人,使之产生空前的爱国热情,创造了无数的人类历史奇迹,诸如八万多个水库大坝,治理黄淮、两弹一星,构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些连中国的敌人都不敢否认的事实,难道也是假的吗?

  关于“饥饿”问题,我想问莫言,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仅仅一个河南省饿死三百万人你知道吗?古代成语“饿殍遍野”是怎么来的?你还记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吗?你记得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吗?

  再问一句,新中国六〇年代三年大饥荒,如果放在民国时期,你能想象出来是什么景象吗?如果放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你能想象出来吗?如果不是**毛主席领导,中国还有后来莫言这个人吗?

  有人认为,莫言说这样大逆不道、不合逻辑、不符合事实的话,是为了抹黑**领导,污蔑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了诋毁伟人。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这根本不是莫言的追求,因为他就是一个俗世的俗人,他根本不会有那样的境界,他只是“为了五斗米而折腰”酸文人而已!

  在污毛反毛的反动浪潮中,跟着喊口号是一种时髦,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现实利益。仅此而已!

  最近一段时间,莫言很低调,也很少“高谈阔论”,很少“指点江山”,不是莫言变了,而是社会上正气压倒了邪气,“东风压倒了西风”,他需要调整一下,审视一下局势,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把伟人夸几句,把**夸几句,把新中国夸几句。

  不相信,咱们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