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逐渐回暖,公募基金市场也回温。而10月以来却有多只权益基金因规模过低而密集发布了清盘预警。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业内人士指出,市场反弹下持有人赎回的操作反而更多。对于那些业绩不佳的基金来说,市场反弹并没有帮助这些基金吸引新投资者,反而给了持有人一个赎回持有份额的机会,这也让这些基金面临着更多的规模压力。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为保障工具操作顺利开展,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向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各方明确业务流程、操作要素、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
在A股市场渐暖的背景下,权益类基金发行也呈现升温态势,大有夺回新发市场“半壁江山”之势。公开数据显示,10月以来,权益类基金的新发占比高达九成。近日,更有40余只中证A500指数相关产品扎堆申报。究其原因,离不开近期利好政策接连出台以及权益类基金持续上涨的收益率。回顾近四年,市场火热时权益类新发基金占比较高,但随着市场回调占比也曾一度大幅回落。
降费率、发新品,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热潮仍在继续。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宣布下调旗下ETF产品的综合费率,目前,已有152只基金直接降至0.2%的“地板价”。近年来,ETF新成立产品数量不断提升,规模持续增长。根据上交所最新统计数据,截至9月底,境内ETF规模已达3.02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较年初增长47%。
突如其来的行情,或许让基金经理也不知所措!在9月末骤然升温的行情里,“踏空”的不仅有前期早已轻仓的股民,还有保持谨慎、持续观望的基金经理。牛市里赚钱的方式繁多,但亏钱的原因较为集中——轻仓上涨然后重仓回落。在震荡之际,部分基金经理的操作显得“进退失据”,不仅将此前积累的超额收益消磨干净,还在情绪最为热烈的时候高位入场,踏空又追高,一来一去间基金净值折损良多。
近期,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叠加A股市场吸引力提升,投资海外市场的跨境ETF遭遇较大赎回,自9月24日以来平均单只产品被赎回近1亿份,跨境ETF整体溢价率有所回落。跨境ETF通常属于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的一种,投资者通过购买跨境ETF,可以在国内市场上间接投资国外资产,实现资产的全球化配置。
近期,随着权益类基金快速“回血”,不少公私募人士反映,赎回产品现象有所加剧。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多家公私募基金采取措施积极“留客”。“我们尽量去挽留客户,比如开投资交流会,跟一些客户直接沟通。我们劝客户继续持有产品,避免在市场反弹之际赎回。”一位私募机构总经理告诉记者。赎回近期市场回暖,基金净值回升。
10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负责人出席国新办发布会,介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情况。住建部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迅速行动,抓存量政策落实,抓增量政策出台,打出一套组合拳。
10月17日,上午还是涨超1%的沪指,午后就变成跌超1%了,最终沪指失守3200点。(图片来源:东方财富APP,统计截至2024/10/17,不作投资推荐)两市成交额超过1.5万亿,盘面上,华为Mate70系列智能手机预计将于今年11月正式面市,vivo、OPPO、荣耀等头部手机品牌也在10月发布新旗舰手机,相关消费电子、半导体板块逆势上涨。
在市场信心相对回暖的大环境下,公募基金的自购力度也在加大。数据显示,基金公司自购股票型产品的净申购金额,自9月创出近5个月的单月新高后,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今年以来的累计自购金额已接近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