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X
OK欧意app

主流交易所一应俱全,立即下载进入加密世界

立即下载认证享受新用户福利

  有的新闻看似戳人心扉,实则句句在理;有些新闻看似让人热血沸腾,实际暗藏危机;当本应该以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准则而报导的新闻已经蒙上了虚伪的面纱时,意味着底层老百姓的钱包已经被盯上了。复旦退学研究生退学摊煎饼的事儿上了热搜榜,以日薪高达700元而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算了一笔账:日入700元,月入两万 ,年薪吊打90%的办公室白领。

  时间自由且高薪,不得不说让众多人的心蠢蠢欲动,毕竟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地摊经济不断被推崇,灵活就业更是被各大官方着重宣传。

  于是各种奇迹案例不断出现,读书无用论调重回视野,90后小伙摆摊卖炒饭,年利润高达50万 中山大学哲学硕博生摆摊卖烤肠,浙江义乌“95 后”夫妻摆摊日收入 9000 多元……

  有句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越诱人的东西背后往往藏着越高的风险。

  摊煎饼的小摊,全国各地皆有,但官方宣传复旦退学研究生的案例却是精心打造的一个完美但脆弱的样品。

  这位复旦学子能支棱起网红煎饼摊,靠的可不是摊煎饼的手速。

  当普通人还在研究面糊配比时,人家已经用上SWOT分析法:S(复旦退学)制造话题,W(城管风险)精准规避,O(自媒体流量)疯狂收割,T(竞品威胁)直接降维打击。

  普通人看到的是煎饼鏊子上的烟火气,没看到的是顶级学府训练出的数据思维、流量嗅觉和危机公关能力。

  当普通摊主还在用喇叭循环播放"鸡蛋灌饼",这位学霸已经设计出"退学创业-自媒体引流-私域转化"的商业闭环。

  这不是草根逆袭,分明是满级大佬屠新手村。

  媒体就像拿着放大镜找锦鲤的渔夫,365天蹲守终于捞出个"日入700"的爆款案例,却对海面下99%的沉没成本视而不见。

  统计部门的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个体经营者月均收入不足3000元,90%的街边摊活不过三个月。

  那些在寒风中守到凌晨的煎饼车,更多在计算今天能不能赚回食用油成本。

  所谓"低门槛创业",根本是21世纪最大骗局。

  你以为逃离了996,实则跳进了724(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火坑。

  看似当自己的老板,实则是给房东、供货商、外卖平台轮流打工。

  多少普通人掏空身家去创业,却背上了巨额债务,进入之前吹的天花乱坠,了解之后一地鸡毛。

  满腔热血被忽悠着去投入,留下的是难以填补的巨坑,而这条烈火烹油的道路上,路旁鲜花盛开。

  以大部分普通人的认知而言,难以识别骗局,更遑论从中脱身,资本在收割时,早已选好了用户群体,务求一击必中。

  除此之外,更有媒体的推波助澜,某些媒体深谙"苦难美学"的流量密码,把极端个案熬成一锅锅迷魂汤:"北大屠夫""人大修车""复旦摊煎饼"......

  这套叙事模板堪比现代聊斋——专挑寒窗苦读的书生,让他们放下笔杆抡起铲子,好证明"放下身段就能逆天改命"。

  这种"神仙下凡"的故事看似励志,实则是转移矛盾的障眼法。

  当顶尖人才都要靠摆摊求生,普通人该怎么办?

  在工地写诗?在菜场解微积分?

  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解决方案,像极了跟溺水者说"你该学会光合作用"。

  我们当然敬佩每一个用力活着的人,但当"努力"被简化为"用清华文凭卖红薯",当"奋斗"被等同于"和城管打游击",就该警惕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

  解决就业难题不能靠个体"自愿降级",而是需要系统搭建公平竞技场:

  打破"假创业真失业"的障眼法,把外卖骑手、网红主播等新业态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戳破"大学生创业神话"泡沫,高校创业课程不能变成成功学传销现场

  停止用个案麻醉集体阵痛,与其宣传"日入700的煎饼",不如公布写字

  楼时薪20元的实习真相;

  企业脱下"假大空"画皮,停止用"管培生"名义招销售,用"弹性工作"掩盖无底线加班。

  煎饼鏊子上升腾的热气,蒸不干三亿灵活就业者的汗水。

  那个日入700元的复旦学子或许找到了生存缝隙,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该钻进地缝求生。

  真正的就业突围,不该是精英下沉碾压草根,而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站着把钱挣了。

  一个良性社会的价值导向不该抓个例当人参,撒焦虑作药引,文火慢炖幸存者偏差,否则最后飘着的油花必是老百姓眼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