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山西大同的街头本应灯火通明、年味十足,但最近一则“执法人员破门开灯”的新闻,却让这座古城意外“出圈”。

  商户爆料称,自己因未在深夜开灯被强行破门,甚至被换锁导致无法营业。

  一纸“营造节日氛围”的倡议,为何演变成一场权力越界的闹剧?

  这场看似荒诞的冲突背后,藏着基层治理中哪些值得警惕的“灯下黑”?

  政策初衷“高大上”,执行手段“简单粗”

 

  政府想打造“不夜城”吸引游客,这理由听起来挺“正能量”。

  但问题在于:让商户24小时开灯,真的科学吗?

  深夜11点开灯给谁看? 游客早已归巢,市民也在梦乡,空荡荡的街道亮着灯,除了费电费钱,只剩“面子工程”的尴尬。

  “一刀切”政策害苦小商户:不少小店本就利润微薄,全天开灯的电费谁来买单?一句“顾全大局”的道德绑架,让商户有苦说不出。

  政策制定者缺了颗“共情心”:若真想集思广益,何不提前调研商户需求?发个问卷、开个听证会,或许就能避免这场冲突。

  网友辣评:“建议领导们先去体验24小时开灯办公,与民同‘亮’!”

  

  破门开灯:执的是哪门子法?

 

  这起事件最让人后背发凉的情节,莫过于“执法人员破门换锁”。

  权力任性堪比“午夜惊魂”:商户的店面是私有财产,即便违反规定,也该先通知、再警告、后处罚。而直接破门而入,无异于私闯民宅。

  执法者成了“法盲”:《行政强制法》明文规定,不得夜间执法,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手段。但现实中,部分基层人员仍把“管理”当“管制”,把“执法”当“执罚”。

  道歉信里的文字游戏:官方称“沟通不畅引发误会”,但商户明明拒绝了要求。这哪里是误会?分明是“我说你听,不服来硬”。

  一句话扎心:“法治社会的灯,可不能靠砸门来点亮。”

  

  城市形象,不是“灯光秀”能撑起来的

 

  当地政府或许觉得委屈:我们本意是提升城市形象啊!但现实狠狠打脸——

  形式主义反而“抹黑”城市:强行亮灯本为讨好游客,结果因粗暴执法登上热搜,这波“负面营销”代价太大。

  真正的城市温度在人心:西安大唐不夜城、重庆洪崖洞的火爆,靠的是沉浸式体验和服务细节,而非强制商户当“气氛组”。

  别把商户当“工具人”:城市是市民的家园,不是领导的秀场。与其要求商户开灯,不如支持他们推出特色活动,让“自愿参与”变成“主动共创”。

  道歉之后,更该追问三个“有没有”

  面对舆论压力,当地街道火速道歉,但若想真正挽回公信力,还需回答几个关键问题:

  有没有赔偿损失? 商户的电费、换锁费、误工费,不能一句道歉就打发。

  有没有人承担责任? 谁下的破门指令?涉事执法人员如何处理?公众需要看见问责清单。

  有没有制度反思? 如何避免“拍脑袋决策—粗暴执行—舆论翻车—光速道歉”的恶性循环?

  这场闹剧看似极端,却暴露了基层治理的普遍困境:

  变“管理”为“服务”:政府部门别总把自己当“大家长”,多想想“我能为你做什么”。比如,若真希望商户配合亮化,不如补贴电费、提供特色灯笼。

  让民意参与决策:政策出台前,不妨在微信群发个接龙,或邀请商户代表喝茶聊天。接地气的沟通,比红头文件更管用。

  给权力套上“法治缰绳”:定期给执法人员上法治课,明确“什么不能做”;同时开通监督热线,让百姓敢说话、有处说。

  城市的灯,终究要照亮人心

  强行点亮的灯,照不出温暖的年味;破门而入的执法,更照不见城市的文明。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少盏彻夜不息的灯,而在于能否守护每扇门后的安全感,尊重每个小人物说“不”的权利。

  过年讲究个“和”字,基层治理又何尝不是?少点“硬核操作”,多点“将心比心”,这灯光才能真正暖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