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蛇交替,石火电光。老衲春节之夜秉烛炮制的粗浅影评《侠骨丹心映九州》,于正月初二黄昏亮相后,没想到两天多的时间,阅读量就突破250万——假如是军队人数,足够横扫欧亚大陆,再一次打到多瑙河畔了。这有点勾起了孔和尚的人来疯,读过拙文《遭遇金庸》的朋友知道,老衲四十年前,就是从舍友塞给我的《射雕英雄传》开始进入金庸武侠世界的,而且从一开始就没有把金庸小说仅仅当作武侠来看。虽然那时我的恩师严家炎先生尚未提出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我也尚未向严家炎、钱理群,陈平原诸位老师大肆鼓吹金庸小说,但是凭着读过上百部中外小说的感觉,我断定金庸小说是关乎国家民族、关乎人类命运的头等文本。

  可惜由金庸作品改编的大量影视,虽然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在编、导、演诸方面各有一些亮点,但总体而言,未能高保真传达金庸原著的博大深邃的思想,不但很难令金庸本人满意,在学术界也好评不多,在观众口中更是吐槽不断。考虑到“改编名著吃力不讨好”乃世界通例,孔和尚一般也就少批评,多微笑了。

  在俺家领导刷碗买个洗碗机,扫地买个机器人这个快餐文化无处不在的年头,金剧的出笼总不免让人暗萌一把冷汗。当《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宣布定档春节,我想无数金迷的心可能都有点想看又怕看。毕竟,要将这部盛满了几代人青春记忆的武侠经典——1957年《射雕英雄传》连载后,很多学者呼吁要建立一门与红学望衡对宇的“雕学”——搬上银幕,徐老怪这是想在钢丝上吊着威亚跳芭蕾吗?

  但令老衲默默赞许的是,该片不仅以“见龙在田”的稳健老实,成功规避了"糟蹋经典"的陷阱,更以“时乘六龙”的现代性解读,让郭靖这个一点也不傻的"傻小子"在智能时代焕发出炫目光芒。

  电影删繁就简,以《射雕英雄传》尾部故事为主线,突出了郭靖、欧阳锋和大汗的三角政治关系,构建了一个极具历史张力的武侠世界。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上,郭靖与大汗的对话展现出徐老怪对金庸思想的透骨理解。当气吞天下的征服者以不可抗拒的威严质问郭靖何为"侠之大者"时,郭靖答曰:"侠之大者,当以天下苍生为念。"语气平和,声音坚定,令人如闻一曲超武侠超国界的洪钟大吕。

  这种跨越时空的坚定声音,让郭靖的形象超越了传统武侠的“报恩仇”和“立功名”,成为一个具有璀璨时代特征的中华文明的符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欧阳锋,则酷似钱理群老师所概括的“精致利己主义”。西毒欧阳锋,本来也是武林大宗师,他却为了一己私利,搅动江湖风云,当时金国最强,他就投奔金国,成为国师。然后依仗强势武功,助纣为虐。欧阳锋的行径,恰似某些全球性或区域性霸权国家的做派:蓄意挑拨,引起祸端,全球越不稳定,他就越自鸣得意。该片通过这种对比,自然而然地将武侠世界的正邪对决,转换为国际政治风云的隐喻性表达。

  谈电影毕竟要谈点视觉呈现,徐克以军事思维突破了传统武侠片的俗套,草原上的万马奔腾和战车林立,不再是简单的炫场面炫特技,而是象征着历史洪流的滚滚向前——武功再高,智慧再深,也不能逆袭成功。而桃花岛的缤纷绚烂,也不仅是柔美安逸的背景板,而是潜藏着刀光血影背后的精神家园。这些视觉符号的系统诠释,让整部电影在传统武侠片的古典韵味之上,弥满了现代艺术的张力。

  武侠片自应再谈几句武功。我曾有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专论金庸武功。徐克对"降龙十八掌"的演绎,使得这套掌法不仅仅是降妖伏魔搏击招式的组合,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我曾在回答为什么金庸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因为金庸小说是不能准确翻译成外文的,假如降龙十八掌的招式被翻译成左勾拳右勾拳之类,那么金庸作品的中华文化精髓就荡然无存了。影片中的每一掌都体现了一种人生境界,每一次出招都蕴含着对"侠之大者"的图写。这种将武功哲学化的处理方式,不仅是忠实于金庸原著,而且让电影界的武侠精神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演员方面,徐克能够俾睨饭圈文化的局限,以人物定演员,以主题用演员,从而使主要演员的表现均可圈可点。既保留了原著人物的精髓,又注入了新时代的青春气息。特别是郭靖的扮演者,突破了玄幻青春剧的藩篱,像鲁迅说的那样:“少做作,勿卖弄”,忘掉自己,直取人物,将那种朴拙中的大智慧演绎得有棱有角,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渊停岳峙的"侠之大者"。而人称“千面影帝”的梁家辉塑造的西毒欧阳锋的阴鸷形象,甚至让观众很久没有认出这位也饰演过东邪南帝的演员,直到他出现在春晚现场,又慈祥得仿佛李雪健——忘记演员直视人物,这才是表演艺术的佳境。

  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完美地平衡了经典与创新,更在于它捕捉到了武侠魂与时代性的契合点。在这个充满了钱理群老师所说的“无真相,无共识,不确定”的时代——我又加上了一句“不讲理”,多么需要"侠之大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以和平为理想的襟怀,以正义为准则的坚守,这才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其实金庸笔下的郭靖说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在《神雕侠侣》中。徐克把此话理解为郭靖的整个灵魂,让它超越武侠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因此可以说,《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不仅是一部高度成功的金剧,也是一面拯救不义战火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超限战时代的“神龙摆尾”的潜能。

  该片的热映也许不合某些大大小小井底之蛙“欧阳锋”的胃口,但是客观上告诉人们,金庸的武侠从未过时,金庸百年诞辰之后,金学仍然蓬勃兴旺,金迷仍然津津乐道,孔庆东仍然会在北大内外讲金庸。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那些关于侠义、关于担当、关于理想的情结,依然澎湃在我们的心中。"侠之大者"不仅是郭靖的写照,更是新的反霸时代的启示录。

  倒是孔和尚最后未能走出自己的俗套,在喜迎财神的破五烟花中,又胡诌了几句粗浅的闲话曰:

  龙蛇大地遍苍茫,剑胆琴心入电光。

  郭侠吉言山月朗,欧阳毒念井蛙藏。

  伏魔掌底凶烟灭,匡义胸中浩气长。

  今古英豪同一念,人间正道在安良。

  2025年2月2日,乙巳蛇年正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