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纯粹金钱的关系,资产阶级的春节(也有其他任何节日)也是其宣扬消费主义,大搞利润挂帅的时刻,这样的春节分明就是人吃人的春节,而社会主义下的春节时革命的春节,正如开头那副油画上所写的:“三十不停站,初一接着干”,社会主义下的生产劳动是为人民需求和革命需求生产的,这样的节日正是反对经济主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大好时刻!

  资产阶级改造社会上的一切,使之为资本主义服务;无产阶级也应改造社会上的一切,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资本主义社会,各种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和思想大行其道、毒害人民,无产阶级应当砸碎资本主义,改造旧节日,使之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春节是长久以来的传统节日,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但在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存在,春节这一节日起源悠久,历史长远,也必然带着浓厚的阶级味道。清朝从鸦片战争至今,也才不到两百年,却有着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市场经济改革的多次翻天覆地的变革。但社会主义存在的短暂,注定了社会上的思想会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又深受资产阶级法权的影响,复辟后各种反动思想更是愈发猖狂。而春节的各种风俗习惯和地区传统,更是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法权的集大成者,下面将与社会主义初期的春节对比,一窥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春节是什么样子。

  资产阶级法权混杂封建残余

  现在各地普遍保留着许多残留大量封建迷信的春节习俗,就例如下跪磕头拜年、烧香拜佛、为死者烧纸上贡等等。封建宗族思想按血缘关系论亲疏,讲长尊幼卑,又迎合了资产阶级法权的等级制思想,长期活跃着。在饭桌上,更是有繁琐、压迫人的酒桌文化,小辈要给长辈敬酒,要时刻盯着长辈的杯子空没空,准备添茶倒水。春节团聚也免不了“催婚”,封建思想严重的父母、长辈催促小辈“找对象”,赶紧成家传宗接代,心甘情愿地花钱去请媒婆给小辈安排相亲,来一个包办婚姻。

  在资本主义的背景下,资产阶级法权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春节期间,小资产阶级的消费主义和金钱崇拜更加盛行:年前买新衣、备年货,过年时包红包、给压岁钱,串亲戚时要带大包小包的礼品。许多家庭会在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年货,也会买一些平日里舍不得买的东西,除开无产阶级平日受压迫严重缩衣节食,想在过年时享受一下的原因外,同样也有消费主义的影响。

  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春节”

  “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

  “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动手”。

  1967年2月9日,是群众大革命展开后的第一个春节,这个春节是“在两条路线和夺权斗争进行得这样尖锐的时刻”度过的,各地纷纷响应号召,春节不休假,继续干革命。1968年1月2日,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六八年新年、春节期间开展拥军爱民活动的通知》,其中要求“在新年、春节期间,一律不拜年、不请客、不送礼。”1969年2月6日,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发出《关于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通知》,并提出 “我们更应当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的口号,“抓革命,促生产”,节日期间继续生产,“破四旧,立四新,过春节,革命化”。

  与市场经济时期的乌烟瘴气的春节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春节,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永远是主题和重中之重,各种封建残余、落后的习俗都被扫进垃圾堆,过“革命化春节”。革命化的春节也有革命化的风俗,革命群众贴春联也不再是以“财”、“福”为主题,当时创作出了许多高举革命旗帜的春联,例如:四海放歌东方红,五洲齐颂毛泽东/举国满园春,全球一片红/高举红旗斗私批修,喜迎新春万紫千红/千军奋斗促联合,万马奔腾迎曙光/斗私批修做模范,教育革命当先锋。同时也提倡要保持工人阶级艰苦朴素的本色,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也不再是打麻将之类的赌博,而是放映革命戏曲、电影,讲人民群众的故事。

  春节与革命

  粗略描述了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春节,我们看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革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