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整个现代史,因为一位伟人而有了不同的轨迹,说他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这种评价并不过分。

  有一种伟大,随着时间,会为更多的人领略和体会;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伟大人物。缅怀伟人,铭记他的历史功绩,牢记他的光辉思想,已经成为千千万万国人的自觉行动。

  越来越多的人怀念毛主席,绝不是仅仅局限于感激他老人家历史贡献的角度,更应该是从现实的需要去加以理解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

  毛主席的历史贡献,不仅仅是在国家危亡之时,承担起民族救亡的领路人角色,更是在于他作为主要的缔造者,建立了一个新中国。新中国的“新”主要在于从一个传统的国家飞跃为具有政治先进性的现代国家,是实践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不仅仅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毛时代的中国能够对现代的美欧日等民族国家输出价值观。

  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但对于毛主席那代人来说,这只是伟大功绩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有权重的那部分。毛主席带领打天下的目的,不是为了坐天下,而是为了真正的建立一个新中国,创造一个新社会。这个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这个新社会,是奔向共产主义的社会。

  新中国,不是随着1949年的10月1日的那一句“新中国成立了”,就瞬时完成了,那只是民族主义的视角,很多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意味着革命的终结。对于是否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不同看法。而在毛主席看来,宣告新中国成立,那只是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

  在老人家看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是为更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政治条件。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主席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对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伟人来说,那声宣告只是新中国建立过程的开始。站在民族争取独立角度,是中国告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政治确认。持续一百多年的民族救亡运动,在此刻已经基本完成。

  当然,真正为百年救亡运动画上句号的,是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中国面对美国为首的十七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一扫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对西方列强的弱者心理。用彭老总的话说,就是“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人民重建民族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对伟人他们来说,即便是实现了民族的独立,重建了民族的自信,但此刻的中国依然处于百废俱兴的阶段,“打烂一个旧世界”的任务还未完成,“建立一个新世界”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一切才刚刚开始,此时的中国,更像是一个初出地平线的太阳。

  没收了官僚资本,初步建立起国有经济,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开始,新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革命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中国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是先补资本主义的课,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还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对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用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迅速实现工业化?

  多年后往回看,即使仅仅从发展工业化,实现民族强盛的角度,中国也应该选择后者。因为实现工业化,面对西方国家的先发工业优势,本身就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所以一直到今天,真正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还是少数。先发的西方工业国家,自然不希望多一个强劲的对手,近代西方相对于中国的优势,就是建立在工业国家相对于农耕国家的代际差距之上的。西方列强凭借殖民掠夺全世界,才完成了少数国家的工业化,这也是世界少数国家富裕,多数国家贫穷的基础。但这条路,已经不适合中国。中国需要走新的工业化道路。苏联在这方面给中国提供了借鉴。历史上的工业化,速度最快,又不依靠对外掠夺的,就是苏联。利用几个五年计划,就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个奇迹。

  现在令我们感觉最有底气的,就是中国的工业规模和中国工业体系的完整度。没有这个作为基础,谈崛起根本就没有可能性。中国的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从无到有那最难的一步就是在毛主席那代人领导下实现的。短短二十多年,就基本实现了能够自主的工业化,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走向强盛的物质基础。

  这些年有一种贬低毛时代经济成就的声音,对于毛时代实现工业化,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意义,视而不见或者进行贬低。大学课堂里,一些信奉西方经济学的老师,往往是先从贬低中国前三十年的成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好像不如此,就无法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模型。

  这里还要多说几句。毛时代的工业化,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但并非是媒体灌输给现在年轻人的闭关锁国状态。中国的工业化是一有机会就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经验。先有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打底,后有70年代利用中美关系改善的“四三”方案,包括从西方引进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三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项目。大化肥生产线的引进,是中国农业加快解决化肥问题从而构成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都是中国前三十年并非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明证。

  当时敢于宣布以自力更生为主,是意在表明一种信心,即使没有外部的资源,中国也要实现工业化,这种信心来源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是一旦有机会,中国也不放弃任何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机会,在这个问题上,心态一直是开放的。在中苏关系出问题之后,毛主席一度考虑扩大与西方国家别的引进。他对法国议员代表团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1964年1月7日他提出:“在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向他们学技术”。毛主席的对外开放是以自力更生为前提,以确保独立自主的经济主权为根本。

  总之,在毛主席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绩单是异常出色的。

  《韩国崛起的血泪超乎你的想像》里面有一段内容是对中国实现工业化过程的客观评价:“解放后30年内我们国家做的事情,却在被淡忘,甚至被否定。提起改开之前的30年,大家想到的通常只有反右、大饥荒……但是正是这三十年里,中国有了自己的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等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终于能够自己生产汽车、拖拉机、飞机。还有那不计其数的桥梁、公路、铁路、电线。娼妓消失了,鸦片消失了,驻扎中国的外国军队消失了,操纵中国经济的外国资本也消失了。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文盲率大大降低”。

  工业化对于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今天无论如何评价也不过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除了前面说的要有集中资源的机制,还需要公平的分配方式。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因为要工业化需要高积累,必须压低消费的比例。这种情况下,唯有保证公平的分配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减轻人民的代价。试想,以中国当时的财富规模,如果存在着巨大的贫富悬殊,还要维持大多数人最低的生活成本,社会还能有多少资源和积累用于工业化。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

  认为工业化就可以通过开放和引进就可以轻松实现的,应该去看看今天的拉美国家。韩国虽是一个成功的工业化事例,用于证明自由市场经济的成功,却避而不提韩国在当时凭借政府的强力领导,韩国在当时也是制定“五年计划”,保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于几个产业,又有美国对韩国的外部支持,才获得了成功,韩国那一代人的生活其实也极为艰苦,“韩国工人总体上平均每周要工作53-54个小时,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但是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并没有韩国这样的可以持续利用的外部条件,谁也不会乐见一个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实现工业化成为自己的强有力对手,更没有依靠韩国那样盘剥自己的工人,也没有跟韩国那样失地农民大量涌向城市,聚集在公路两旁、山坡上、山脚下,垃圾场等旁边建立大量的贫民窟,中国就需要更有力的集中和更有效的计划,需要更公平的分配机制。

  当时在不同路线之间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答案,而且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答案。

  王震将军晚年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五十年”。

  说伟人不懂经济的,根本就没沾着经济的边。给你同样的条件,你能做的比他更好?

  我们以上内容是从工业化的结果来倒退毛主席的道路是否正确。经济是一方面的因素,但不是全部,更是为了建立一个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的新中国,这是我们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壮举。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与谈话》记载,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23章,在讲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时,论述了苏联公民或劳动者享有的各种权利,包括“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毛主席在这段文字旁批注:“最大的权利是管理国家”,“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到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

  毛主席为之奋斗一生的新中国,是一个在人民权力和地位完全不同于旧社会的国家,建设这样的国家正是让无数革命先烈愿意为之牺牲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绝非易事,更非一蹴而就,即便到了七十年代,毛主席还这样评价自己创建并已经建设了二十多年的国家:1974年10月20日,毛泽东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

  但毛主席一生从未放弃,更未停止努力。

  毛主席也重视国家强盛,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上个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国家在外强盛于世界,在内则要实现人民的国家这一目标。人民生活幸福是一方面,还要自己管理国家,成为国家的主人。

  相比较国家强大,人民的解放更是一个宏大的主题。

  人民的真正解放,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当这个状态实现的时候,人类就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毛主席从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之后,再也没有改变的理想目标。

  毛主席正因为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才能领导人民完成民族救亡的的历史使命,实现其他民族主义者无法实现的目标。

  因为他的民族救亡和国家强盛始终是和人民解放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实现了一致性,人民建设国家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人民保卫国家就是保卫自己的利益,所以这样的国家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也不会因为内部矛盾的激化让国家强大戛然而止。历史上有多少国家走到顶点之后,因为内部的矛盾的升级,快速盛极而衰,令人叹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毛主席带领党和人民创建的新中国,是一个“十亿人民十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是不存在“保卫谁的国家”的问题的,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战胜的国家。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一词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只是创建了一个新政权,而不是建立一个新国家,最终创建一个新社会。那也只是达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水平,而没有超越。比建立新政权更难的是建立新社会,而且这个难度系数远不止提高一个量级。这也是毛主席超越古人的地方。

  纪念与缅怀,除了寄托情感,还需要准确理解他老人家的一生,了解他老人家的理想和目标,全面掌握他的思想学说,不能仅限于他的片言只语。这应该是伟人更希望的纪念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