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这本书阅读的原因是,我在六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沂蒙山孟良崮旅游,拍了一张”击毙张灵甫之地”巨石下的合影。

那时候的我当然不懂这句话的意义,更不明白击毙是什么意思。如今的我,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前仍不了解具体的孟良崮战役的经过,直到通过21天阅读的活动真正深入地花费精力和时间精读了《红日》这本小说,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在孟良菌立一个以”击毙”这样感情色彩颇为浓重的词汇来描述事实的纪念石。

张灵甫带领的74师是蒋介石的王牌军,战力和解放军不可同日而语。前期我军不断遭受挫折,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是,村庄里有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被敌军打掉了半只手。在他好不容易学会倒换手生活时,敌军又轰炸而过炸死了他。看到他的母亲趴在尸体上的哭诉的描写,也让我不禁红了眼眶。我们在电影院看过无数的战争的大场面,枪林弹雨、炮火纷飞远远在我的心理底线至上,但这样一个简单地情节却令我破防了。

我们的解放军的武器,相比国军王牌师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但却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究其根本是在于我们是在正义和包容下的以战止战。在书的前半部分被俘虏的张灵甫的”迷弟”张小甫,对我方的队伍有所感触,在了解了我们打解放战争的目的后,甚至不惜冒着被杀的风险回去劝说自己的”偶像”张灵甫张师长。当然,他的愚忠也没有给他一个好的结局,在被张灵甫怀疑且关押后,最后被打死在孟良崮的山中。张灵甫至死也没有明白,在抗日战争中屡战屡胜的部队为何打到后期难取一胜,投降的比牺牲的还多。但或许他也懂了,只是他没有机会改变自己。

书中另一个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对战争中女战士的描写。不管是沈振新在后方的妻子,还是在前线的女兵们,都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存在。作者传达给我们的观点就是,在战争时期女性都可以做到男性所做的一切,那如今为何不能?在现代社会,男性和女性的差异被科技拉小到无限小,基于性别歧视的事件却仍时有发生,我们是否该反思,女性也应像解放战争中的女战士一样,把自己的理想放到国家和社会,自己看待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提到与男性同等的地方上来。即使现在没有战争,但是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