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这笔投资我认亏了”“准备认输出局”“持有三年多,亏了15个点,是我所有产品最差的”“半夏这两年输出过很多观点,基本上每个都精准踩错”……12月17日,一则关于半夏投资某投资人公开怒怼公司长期投资业绩的消息,在私募圈持续热传。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方面证实,该消息属实。
所谓公募独门重仓股,指的是那些被特定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深入研究后,认为具有独特价值和巨大潜力的股票,这些股票往往不为其他基金所广泛持有。它们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基金经理对市场的独特洞察和前瞻性眼光,也彰显了基金公司在资产配置上的独特性和竞争力。这种策略的独特性在于,它要求基金经理不仅要有深厚的行业知识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还要有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和坚持。
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的连锁反应,正在持续发酵。12月16日晚间,证监会网站披露了关于富国基金、海富通基金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变更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权的股东、持股不足百分之五但对公司治理有更大影响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审批》,目前证监会已接收相关材料。
12月16日,A股缩量下跌,全天成交额为1.72万亿元。电力、电信、石油天然气、银行、煤炭等板块涨幅居前,零售板块再掀涨停潮,电力、公用事业相关ETF领涨;游戏、半导体、券商、航空、房地产跌幅靠前,PEEK材料、抖音豆包、AI穿戴、机器人概念股回调,游戏、半导体相关ETF跌幅居前。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深证100自12月16日起正式实施样本股定期调整。
公募产品发行持续火热。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按认购起始日统计,上周共有28只产品开启认购,较前一周的28只相比持平,同时单周28只基金开启认购创出近五周新高。股票、混合等权益类基金成认购主力,占比逾八成。
近期,公募产品正掀起一波“限购潮”。多家公募基金纷纷发布旗下相关产品限制日常申购或定期定额申购的公告,也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无不希望通过跑马圈地,不断扩张产品规模,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品限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举措。个人以为,公募基金掀起“限购潮”,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信息。对于公募产品限购,市场其实并不陌生。
年末将至,主动权益基金排位战显得异常激烈,每周、甚至每天,榜单前列的产品位次都在悄然变动。从目前的数据看,今年有不少迷你基金杀入榜单前十。在今年以来82只净值收益率超过3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有23只产品三季度末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比近三成。其中,有9只产品规模低于2000万元,个别产品规模仅有数百万元。
【导读】30家基金公司年内“一基未发”,原因为何?今年以来,仍有30家基金公司“一基未发”!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129家基金公司(含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今年以来共计发行1062只新基金。这意味着,剔除从未发行过公募基金产品及业务合并的基金公司,全市场仍有30家基金公司在年内“一基未发”,绝大多数公司为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下的中小基金公司。
年内债券基金整体平均收益率超过4%。近来债市表现更为强劲,上千只债基收益率超过了5%。公募机构认为债市做多方向不变。近来债市加速走强,不少债基强劲反弹。据同花顺数据,近3700只债券型基金中,有3656只产品年内净值为正,占比99%。
2024年底渐行渐近,主动权益基金的年度业绩排名也即将在十来个交易日后宣告终结。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实现净值增长,如何提升排名,如何保住业绩排名,成为了基金经理们面临的共同议题。当前业绩涨势较为亮眼的产品中,有不少产品依靠部分重仓股股价大涨实现净值增长。而这些“异动”的重仓股中,有部分股票为基金经理挖掘的独门重仓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