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市场限购潮涌现:原因与影响分析
近期,公募产品正掀起一波“限购潮”。多家公募基金纷纷发布旗下相关产品限制日常申购或定期定额申购的公告,也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无不希望通过跑马圈地,不断扩张产品规模,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品限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举措。个人以为,公募基金掀起“限购潮”,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信息。
对于公募产品限购,市场其实并不陌生。当年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曾连续多年限购,基金产品份额保持基本稳定,也造就了当时的“公募一哥”。试想,在该基金业绩不俗的背景下,如果打开限购,在利益驱使下,大量资金会蜂拥而入,产品规模迅速膨胀,该基金要保持当年的业绩,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次公募基金“限购潮”也呈现出某些方面的特点。比如从限制类型看,既有主动权益型基金,也包含债券基金,以及QDII类基金,但指数型基金却非常少见。其中,限购的主动权益型基金多达两百余只。在所有限购基金产品中,也占据着绝对的比例。
从限购的金额看,不同的基金产品也各不相同。有单日累计申购及转换转入金额不得超过50元的,有100元的,还有500元与1万元的,也有1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甚至5000万元的。如果说单个交易日限购50元、500元还具备限购意味的话,那么像限购1000万元、5000万元,限购的意义无形中已经打折了。
其实,与此次的“限购潮”相比,有公募产品早就实施了限购。比如元顺安元启早在2022年8月就发布了限购公告,单日限购50元。该基金如此限购,已经将一只开放式基金变成了一只“封闭式”基金了,但公募产品长时间的限购,显然也是值得商榷的。
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产品开启限购,背后也并非没有原因。一方面,在监管部门持续释放利好的背景下,自9月下旬开始,沪深股市出现一波上涨行情,此后上证指数基本上维持在3300点—3400点上下震荡。市场对于跨年度行情,甚至对于明年的行情保持谨慎乐观。此时开启限购,有利于基金产品投资策略的实施,也更有利于维护持有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每年年底,基金经理往往都会为业绩排名进行冲刺。一些获得正收益,且业绩较好的基金产品,出于业绩排名的目的,也会实施限购措施。如果放任申购,那么其业绩有可能因大量新资金的进入而被摊薄,进而影响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因此,此次开启限购的基金,2024年取得较好收益的不在少数。
事实上,从历史案例看,实施限购的多为业绩不俗的基金产品。公募基金产品中,有为数众多的“迷你型”基金,像这类基金产品是存在清盘风险的。但这类迷你型基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业绩都不佳。这类基金即使是不限购,也不会有多少投资者愿意申购。正因为如此,每年清盘的“迷你型”基金不在少数。
客观上,基金“限购潮”与“清盘潮”的出现,也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一大缩影。有人欢笑有人愁的背后,基金业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又与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投资决策能力等相关联。反过来讲,如果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能力、盈利能力不足或存在短板,规模再大的基金也会出现缩水,甚至不排除出现清盘的可能。反之,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规模有可能不断膨胀,甚至不得不实施限购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募基金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将能带来多赢的格局。(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