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撤离,股票私募面临“冰火两重天”
启动于9月下旬的A股回升行情已满两月。近期记者从私募行业调研了解到,10月以来股票策略私募产品的发行热度有所回暖,但与历史上的“高热”程度相比差距甚远,并与同期新发公募指数产品持续升温形成鲜明对比。股票策略私募在募资良性循环、主动投资能力提升等方面,正面临多重挑战。
客户“加仓”动作迟疑不定。上海某一线主观多头私募机构市场部负责人表示:“这轮行情回暖以来,我们公司的资管规模和9月下旬行情启动之前相比,大体持平,净认购有限,目前还是20多亿元的规模”。该私募人士向记者介绍,10月上中旬,其所在私募机构曾持续与客户进行密集沟通,希望投资者能够在指数的“相对左侧”和机构看好的科技成长主线行情中追加投资,但实际效果十分有限。“除了少部分专户产品的超高净值大客户(投资金额普遍在一千万元以上)有明显追加之外,大多数投资金额在一两百万元的普通高净值客户认购并不多。”该私募人士颇为无奈。
此外,该私募人士透露,在市场展开第一轮主升浪时,其所在私募机构的老板曾亲自向客户重点进行了“关于市场重大机会的推介”,但在国庆假期之前,客户普遍比较“迟疑”。这家中型私募今年的业绩尚可。根据该机构提供的相关业绩资料及第三方机构的业绩数据,截至11月上旬,这家中型私募机构管理的产品净值9月下旬以来已涨近30%,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已经达到“两位数”。
上海一家近两年业绩表现较为稳健的百亿级主观多头股票私募合伙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公司9月、10月的产品销售整体保持了净申购状态,整体还好,但和最近公募指数产品大热以及历史上私募募资较热的时期相比,还是差距很大。”他说,“一方面,私募产品的申赎本身就没有公募那么灵活;另一方面,老投资者受前两年行情的影响,认购还是偏谨慎,新投资者可能会更加偏好那些弹性更高的产品。”他说,“就我们的经验来看,私募产品人气真正高涨起来,可能还需要行情再飞一段时间,指数需要进一步明显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从多家第三方渠道机构的销售动态情况来看,近期股票策略私募产品的销售情况“喜忧参半”。格上基金产品总监崔波表示,10月、11月格上平台的私募产品销量相比9月出现明显回暖,就股票多头策略产品而言,整体达到今年峰值水平。但从具体销售结构来看,则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现象。今年业绩表现强劲的产品受到大力追捧,部分表现弱势的产品不仅没有申购,反而是客户的赎回量有所增加。此外,雪球、私募排排网等第三方机构反馈信息也显示,9月末以来股票私募产品的销售情况的确较前期出现回暖,但结构性分化特征十分明显。雪球副总裁张舒冰称,从雪球平台的情况来看,9月末以来,雪球基金销售平台上股票策略私募产品的认购、申购金额出现显著提升。在此期间,历史业绩表现持续较好的主观股多策略产品受到了更多关注。
回顾9月下旬启动的本轮回升行情,在政策面、情绪面、资金面共振的背景下,过去两个月,无论是主要股指表现还是个股的赚钱效应,近年较为少见。截至目前,创业板指、科创50、北证50、中证1000等成长性指数涨幅不菲,但股票私募产品整体募资和净申购情况为何回暖有限?
记者从私募机构、代销机构和客户等了解到,制约近期股票私募产品募资回升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2021年以来,部分主观私募管理人的产品亏钱效应长期积累,特别是一些主观私募管理人过去两三年几乎复制了指数调整的贝塔,而没有在长期时间维度上表现出阿尔法收益能力,导致不少客户趁市场反弹、产品净值亏损幅度收窄时,选择赎回产品,而不是在市场回升时期考虑加仓;二是对于本轮行情的上涨空间,部分客户研判较为谨慎,对于是否加仓态度迟疑。
客户“加仓”动作迟疑不定。上海某一线主观多头私募机构市场部负责人表示:“这轮行情回暖以来,我们公司的资管规模和9月下旬行情启动之前相比,大体持平,净认购有限,目前还是20多亿元的规模”。该私募人士向记者介绍,10月上中旬,其所在私募机构曾持续与客户进行密集沟通,希望投资者能够在指数的“相对左侧”和机构看好的科技成长主线行情中追加投资,但实际效果十分有限。“除了少部分专户产品的超高净值大客户(投资金额普遍在一千万元以上)有明显追加之外,大多数投资金额在一两百万元的普通高净值客户认购并不多。”该私募人士颇为无奈。
此外,该私募人士透露,在市场展开第一轮主升浪时,其所在私募机构的老板曾亲自向客户重点进行了“关于市场重大机会的推介”,但在国庆假期之前,客户普遍比较“迟疑”。这家中型私募今年的业绩尚可。根据该机构提供的相关业绩资料及第三方机构的业绩数据,截至11月上旬,这家中型私募机构管理的产品净值9月下旬以来已涨近30%,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已经达到“两位数”。
上海一家近两年业绩表现较为稳健的百亿级主观多头股票私募合伙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公司9月、10月的产品销售整体保持了净申购状态,整体还好,但和最近公募指数产品大热以及历史上私募募资较热的时期相比,还是差距很大。”他说,“一方面,私募产品的申赎本身就没有公募那么灵活;另一方面,老投资者受前两年行情的影响,认购还是偏谨慎,新投资者可能会更加偏好那些弹性更高的产品。”他说,“就我们的经验来看,私募产品人气真正高涨起来,可能还需要行情再飞一段时间,指数需要进一步明显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从多家第三方渠道机构的销售动态情况来看,近期股票策略私募产品的销售情况“喜忧参半”。格上基金产品总监崔波表示,10月、11月格上平台的私募产品销量相比9月出现明显回暖,就股票多头策略产品而言,整体达到今年峰值水平。但从具体销售结构来看,则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现象。今年业绩表现强劲的产品受到大力追捧,部分表现弱势的产品不仅没有申购,反而是客户的赎回量有所增加。此外,雪球、私募排排网等第三方机构反馈信息也显示,9月末以来股票私募产品的销售情况的确较前期出现回暖,但结构性分化特征十分明显。雪球副总裁张舒冰称,从雪球平台的情况来看,9月末以来,雪球基金销售平台上股票策略私募产品的认购、申购金额出现显著提升。在此期间,历史业绩表现持续较好的主观股多策略产品受到了更多关注。
回顾9月下旬启动的本轮回升行情,在政策面、情绪面、资金面共振的背景下,过去两个月,无论是主要股指表现还是个股的赚钱效应,近年较为少见。截至目前,创业板指、科创50、北证50、中证1000等成长性指数涨幅不菲,但股票私募产品整体募资和净申购情况为何回暖有限?
记者从私募机构、代销机构和客户等了解到,制约近期股票私募产品募资回升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2021年以来,部分主观私募管理人的产品亏钱效应长期积累,特别是一些主观私募管理人过去两三年几乎复制了指数调整的贝塔,而没有在长期时间维度上表现出阿尔法收益能力,导致不少客户趁市场反弹、产品净值亏损幅度收窄时,选择赎回产品,而不是在市场回升时期考虑加仓;二是对于本轮行情的上涨空间,部分客户研判较为谨慎,对于是否加仓态度迟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