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X
OK欧意app

主流交易所一应俱全,立即下载进入加密世界

立即下载认证享受新用户福利

  偶尔刷到公众号“忧伤OF碧池”的文章《1991<大决战>对黄百韬的死,为何如此浓墨重彩?》,作者“马丁success”。文章对这部电影大加赞扬,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看得出来,为写这篇文章,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这个公众号取名里有“碧池”这样的字眼,这个作者想干什么?不知道“碧池”是什么意思吗?

  我引用文中几句话如下:

  “就是因为这部作品当中,胜利者自我书写的影像史诗中没有像很多粗制滥造的次等作品一样,去迎合地摊野史爱好者的庸俗口味,把反派的黄百韬、杜聿明、廖耀湘等人当成是品格低下的小人和无能庸碌的鼠辈去刻画。”

  “在1991年的《大决战》电影当中,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着一生“功业”甚或“追求”乃至信仰的对面体系里的很有能量和作为的精英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坚决死硬,也有愿与自己同生共死的忠实信徒和死战到底撵都撵不走的人格卫士。”

  “91年的电影《大决战》对黄百韬之死的刻画描写,既有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史上的巨大的视角、口径、尺度上的突破,同时,其实也是电影在表达立意,宣示主张,启发观众角度的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无限矮化甚至戏谑对手为低能滑稽,纯粹吃干饭充人头的蠢猪饭桶,并不是对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的体面交代。”

  “这就是1991《大决战》在当时当时特定的历史观和审美立意下,非常大气地给国民党败将们的“体面”群像。”

  借助**自己的作品,给国民党反动派翻案,这也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这种伎俩,欺骗性很强。

  此文中,所谓“很多粗制滥造的次等作品”指什么?指《地道战》、《南征北战》、《智取威虎山》、《难忘的战斗》、《延河战火》等作品吗?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是中国电影经典中的经典,堪称楷模,难以超越,哪一部“粗制滥造”了?

  “地摊野史爱好者的庸俗口味”指什么?什么是“地摊野史”?是指《毛泽东选集》还有**编写的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吗?“地摊野史爱好者”指谁?指九千万党员、十四亿人民吗?什么样的“品味”,居然成了“庸俗品味”?

  《大决战》三部曲,是过于突出战争过程的作品,没有充分突出政治!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不突出战争的政治性质,不突出国民党军队的野蛮、残忍、腐朽、无能、反动,那就是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近些来的“果粉”“蒋粉”现象,不能全怪美国人、中国的买办,**在解释自己历史的时候,模糊政治立场,也是重要根源。

  “无限矮化甚至戏谑对手为低能滑稽,纯粹吃干饭充人头的蠢猪饭桶,并不是对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的体面交代。”这种说法更加荒谬。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电影作品,均浓墨重彩地描写国民党反动派的奸诈、狡猾、阴险、残忍。国民党反动派不光对革命群众如此,对国民党内部也是如此。我们的作品什么时候把国民党军描写为“纯粹吃干饭充人头的蠢猪饭桶”过?《南征北战》里的敌张军长、敌李军长,《难忘的战斗》里的陈福堂、朱善斋、王明德、刘志仁,《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是“纯粹吃干饭充人头的蠢猪饭桶”吗?“低能滑稽”吗?《地道战》里的日本军官、伪军司令,是“纯粹吃干饭充人头的蠢猪饭桶”吗?“低能滑稽”吗?《延河战火》里的敌军总司令、敌参谋长、敌牛师长、敌陶师长,是“纯粹吃干饭充人头的蠢猪饭桶”吗?“低能滑稽”吗?《五十一号兵站》里的日本鬼子、马孚根、黄元龙,《红灯记》里的鸠山,《沙家浜》里的胡传魁、刁德一,是“纯粹吃干饭充人头的蠢猪饭桶”吗?“低能滑稽”吗?都不是,都极其奸诈精明,善于算计,心狠手黑。看到这些人,只会觉得可恨,谁会觉得“滑稽”呢?

  凡我们革命文艺作品里塑造的反动形象,均极其精明、狡诈,没有一个是“草包饭桶”!

  残忍、奸诈、野蛮、腐朽,这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总代表的一切反动势力的本质特征,**的作品,怎么可能不突出描写?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猎手”,突出描写反动势力的奸诈,不但无损于革命军民,反而更能突出革命的艰难和人民英雄的智慧。

  前三十年**的文艺作品,指反动势力愚蠢的作品,我印象中有两部:一是《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指座山雕为“这个笨蛋”;二是《沙家浜》中,阿庆嫂指胡传魁为“草包”,数量、次数并不多。不过,在人民战争面前,说他们是“草包饭桶”,并不夸张。经常骂国民党将领“酒囊饭袋”“草包饭桶”的,恰恰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头蒋介石,还有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的头头互相攻讦!更有美军顾问。

  作者以下两段话,更值得回味:

  “在1991年的《大决战》电影当中,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着一生“功业”甚或“追求”乃至信仰的对面体系里的很有能量和作为的精英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坚决死硬,也有愿与自己同生共死的忠实信徒和死战到底撵都撵不走的人格卫士。”

  “91年的电影《大决战》对黄百韬之死的刻画描写,既有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史上的巨大的视角、口径、尺度上的突破,同时,其实也是电影在表达立意,宣示主张,启发观众角度的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

  如果这些真的是《大决战》的作品意图,那不但不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恰恰是其失败之处!

  把国军将领刻画成“有血有肉”“有着一生‘功业’甚或‘追求’”“忠实信徒”“人格卫士”,才是“地摊野史爱好者的庸俗口味”。这种“庸俗品味”,导致中国出现一大批“国粉”“蒋粉”、买办文人,余毒不浅。

  《大决战》也不是没有表现国民党军队及其高级将领刘峙、杜聿明、邱青泉、黄伯韬、黄维等人的狡猾、残忍、野蛮、腐朽,只是着墨不多,结果给了敌人以歪曲诬蔑的借口。

  这是个教训。

  与此文作者所说的相反,把国民党反动军队主要将领刻画成“有血有肉、有信仰、有能量作为的精英人物”,刻画成“坚决死硬、忠实信徒、人格卫士”,那不但不是“对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的体面交代”,不是什么“大气”,更不是什么“表达立意,宣示主张,启发观众角度的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相反,是混淆敌友、混淆是非,是对历史的歪曲、对革命的背叛!

  我们淡化了敌友观念,我们的敌人并没有如此。相反,他们趁机把他们的反动史观,夹带了进来。

  借用《难忘的战斗》里田文忠同志在电影结束时讲的一句话,“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可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胜利。”“我们要记住,阶级斗争没有结束。我们一定要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把巩固无产阶级新生政权的斗争,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