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公众号交流时,【八八】(13:03:36 四川)说:“人民公社强制性地集体组合,既然有她的优点,为什么那个年代大部分中国农村人吃不饱肚皮,缺衣少食,物资匮乏呢?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和发展方向路线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人民生活吃饱穿暖就有很大改善呢?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穷得连一条象样的公路都修不起来,一到寒冬腊月,农村农民挨家挨户派工炸石碎石修路,那个艰难困苦的日子,可能作者并没有去体会过,而且并没有了解农村人民的疾苦。当然人民公社时期也干了很多农田基本建设的事情,比如修水库以及一些水利工程,但是那时候所有的水利工程都很落后,没有注重科学种田,致使农业不能支撑国家重要经济。再加上农业产品国家控制其价格,农业经济停滞不前。这些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存在的问题。现在自从国家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把一个贫穷的农业国转向一个城市化工业的大国方向发展,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即突破性的成就。在很短的时间内真正的改变了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践证明,只有走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才是我们国家真正的发展之道!”

  在这里涉及到多个问题。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人民公社强制性地集体组合,既然有她的优点,为什么那个年代大部分中国农村人吃不饱肚皮,缺衣少食,物资匮乏呢?”

  关于人民公社是不是强制性地集体组合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只讨论为什么那个年代为什么吃不饱的问题。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从高级社开始的集体经济形成了适合农民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导致人口急剧增长,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粮食产量的增长却需要一个生产条件改善才能形成加快增长。因此当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时,吃不饱的问题自然产生了。

  从1956年到1983年的农村集体经济时期,我国人口从6.28亿增加到10.30亿,二十几年净增加了4亿人,平均6年左右要增加一亿人。

  在这二十几年之中,人口增长速度发生了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发展过程。

  1956年到1983年我国人口增长率如下:

  - 1956年无确切人口增长率权威数据,但当年净增人口1363万。

  - 195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23‰。

  - 195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24‰。

  - 195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9‰。

  - 196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7‰。

  - 196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8‰。

  - 196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61‰。

  - 196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89‰。

  - 196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18‰。

  - 196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92‰。

  - 196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99‰。

  - 196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61‰。

  - 196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49‰。

  - 196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32‰。

  - 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47‰。

  - 197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98‰。

  - 197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45‰。

  - 197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99‰。

  - 197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57‰。

  - 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77‰。

  - 197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72‰。

  - 197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2‰。

  - 197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00‰。

  - 197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61‰。

  - 198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7‰。

  - 198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5‰。

  - 198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68‰。

  - 198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29‰。

  在这个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率从公有制的头几年的千分之23下降到1960年的-4.57;然后又从1961年的千分之3.78增加到1965年的28.9,达到高峰;再下降到1979年的11.61。在这个增长过程中,1963年到1973年期间的人口增长是最高峰,其增长率在千分之20.99-28.92之间,而在1974年往后,人口增长速度从20.99下降到千分之13左右。

  我国粮食产量从人民公社时期看,整体上是稳步增长的。据统计:195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52公斤,197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89公斤,197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40公斤,198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60公斤。1959-1979年年均增长4.4公斤,而且生产队的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的增速更快,1970-1979年年均增长5.6公斤,我国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呈现一个加速的状态。

  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在人民公社的23年中,人口快速增长,23年时间等于2个人变成了3个人,也就是说,本来只有两个人吃的饭,现在却有3个人吃了;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还是增加了88公斤,每年增加了4.4公斤。

  如果我们剔除人口增加因素,假如人口不发生增长,那么,生产队发展到1979年,二个人就可以拥有三个人吃的口粮。即人均粮食占有量可以达到510公斤(340公斤*3/2=510公斤)。哪里还有什么吃不饱饭的问题?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按照1983人均拥有360公斤粮食作为吃饱饭的依据的话,按照生产队粮食生产增长的平均速度来计算,1983的人均粮食应该是357.6公斤(340 4*4.4);而如果按照生产队粮食增长的加速度(年均增长5.6公斤)来计算的话,1983年人均粮食应该达到362.24(340 4*5.56)。其水平高于推行责任制的1983年人均拥有粮食的水平。

  从这里可以看出,吃不吃饱饭的第一因素是人口增长的速度。在1956-1979年的23年时间,人口增长了3.15亿,而从1980年到2021年的41年,人口从9.75增加到14.13亿,增长了4.38亿。前期23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47%,而后者以10亿人口为基数,经过41年时间,人口才增加31%。

  一方面粮食产量增速加快,另一方面,人口增速有所减缓,于是,吃饱饭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人民公社有什么优点呢?

  那就是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很强,夫妇两个生养三、五个孩子,并没有太大的压力,没有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娶不起媳妇、生不起孩子等基本生活的问题。集体经济时期人口所以能够快速增长,那是因为新生儿的成活数量大幅增加了;人均寿命大幅提高,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率大幅降低;而且父母生育的孩子绝大部分能够成家立业。

  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使老百姓敢生、能生,因而产生了人口增长的高峰期。

  人民公社时期我国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之强,在之前不存在,在之后也没有,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存在!

  有人会说,“像过去那样的生活标准,现在的收入可以养几十个”;问题是养孩子不只是让他活着,而是要能够保证他(她)正常地成家立业,你能不能让今天的学校一个学期收3、5元书杂费?你能够让医院看一次病收一、二元钱?你能让恋爱对象不要几十万彩礼?你能让房价掉到你买得起房的水平?

  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不代表他的消费水平。只有收入水平与当时的物价环境、文化环境相对应,才能体现出老百姓真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过去社员二、三百元的收入,相对于一个学期三、四元书杂费的环境,他就是一个富翁;现在打工人六、七千元的工资,相对于三、四万一平米的房价,你只是一个穷光蛋!

  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式又决定了相应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国所以在集体经济时期形成了人口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就因为这个时期形成了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一一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以劳动者为中心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