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白

2000年夏天在贵阳长坡岭林场写生

刘知白(1915-2003),安徽凤阳人,曾任娟娟、白云、野竹翁、如莲等工厂老板。1933年考入苏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35年拜顾彦平为师。他跟随老师留在云楼,潜心临摹顾氏收藏的名画。在此期间,他还拜访了苏州、吴地的名人和收藏家,从而建立了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抗战时期,迁徙西南各省,1949年定居贵州贵阳。其艺术承袭宋元,继明清。他既继承了传统的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最终他古今中外,创作出中国泼墨写意山水画。他以新的技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师。

做梦却不知生活是冷的——刘知白老人和他的艺术

历史真的很有趣。 20世纪80年代中期,“路的尽头”论甚嚣尘上,陈子壮、黄秋园在去世多年后才被画坛发现和认可,最终为关于未来和未来的讨论画上句号。中国画的命运。如今,在笔墨之争的背景下,游五渠和刘知白分别以93岁和87岁的高龄脱颖而出。他们用自己的作品间接介入了关于笔墨的讨论,为当代中国画坛确立了一种风格。标记。

1. 做事和停止做事的策略

刘知白,字白云,后别号如莲、野猪翁、老藤、老梅等。1915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富商家庭。志白从小就痴迷于绘画。小学、中学时,随乡贤学习诗词作文。在祖父的指导下,学习韩立、贝贝、颜、刘、欧、赵及“宋四祖”法书。同时复印。

旧中国有“父为农,子为农;父为商人,子为商人”的说法,子承父业。然而,身为长子的刘知白却违背父亲的意愿,于1933年考入苏州艺专中国画系,从此走上了追求艺术梦想的不归路。在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刘知白在朱竹云、张星杰创办的“百花画馆”学习国画。还得到国画系主任顾延平先生的提拔,成为其私人弟子。 1935年,迁入“国云楼”(今苏州艺苑)“春隐书店”,日夜与师相处,学习“四王”、“吴门”画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于绘画。这期间,我经常陪顾先生拜访无地画坛的名人和收藏家,能够看到历代大师的杰作,开阔了我的视野。在此期间,他暗恋“四和尚”,并对大地子情有独钟。

泼墨山水之一《云山欲雨》,1998年,80.5*59.5cm

1937年,智白法师回乡讲学。 1938年,日寇逼近凤阳,一家人背井离乡,经黄州到汉口,再从长沙到东安,开始了印画自给自足的生活。他还往返于桂林和全县之间,以奔波为生。 1942年在县大同中学教美术、语文,课余也练习书画。 1944年,大同中学因战乱撤离,随家人迁往桂林。在一次日军轰炸中,他的行李和一些书画丢失了。八月到达金城江时,再次遭遇土匪,多年珍藏的画作全部丢失。预计10月抵达贵阳,11月抵达重庆。 1945年到重庆以艺谋生。抗战胜利后,举家回到家乡,在凤阳阳七中学任教。 1948年,因时局动荡,他携家人再次离开家乡,经南京、上海、杭州、江西、湖南回到广西。在县城中山街设立“白云铁笔馆”,以刻画、卖画为生。 1949年1月到县中学教美术。后因生活困难,于同年5月从柳州来到贵阳。 8月,他携百余幅作品来重庆举办个人画展。 12月,返回贵阳定居。他在贵阳市中山东路摆地摊,刻字画画,仍然过着衣食无着的生活。但尽管困难重重,他仍坚持作画,不忘诗书。他还学会了在地板上写字和钉在墙上画画的能力。

1956年8月,因合作化运动,志白加入贵阳出版社。 1958年调入贵阳工艺美术厂画玻璃画、瓷盆画。 1964年调入贵阳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画工作室。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志白的绘画工作被迫停止。由于家庭背景问题,他的家多次遭抄袭,大量藏书和作品丢失。 1970年春,他被下放到黔东南山区龙里县洗马河区。不幸的命运给了智白一个接触山水大自然的机会,一种新的画风正在这里孕育。由于没有纸,智白就用各种包装纸、烟盒等能找到的纸来写生,用报纸练习字画。可以说画无纸,写字无纸。如果没有笔,他就用鬃毛和野竹自制毛笔,把柳条折回来烧成木炭写生。他还用桃林中的桃胶制成胶水来调和墨色。两年内,我创作了 5000 多页草图。知白忘却了个人的不幸,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泼墨山水之二 1997年 133*69cm

1972年,政策实施后,志白一家不得不返回贵阳。由于没有固定住所,他们不得不四处搬迁。直到1981年,志白才从单位分到了一套房子,结束了他几十年的无家可归的生活。

智白并不是什么隐士,他和众生一样过着同样的生活。志白有六子五女,经济负担相当重。他做版画、卖画,还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不难想象他的辛苦。 1976年,世子参加工作后,经济压力才稍稍缓解,可以专心绘画。 1977年,他到黄山旅游。回程途中,他途经上海,专程前往苏州看望恩师后人。 1978年,单位组织我去北京观看法国油画展。在北京期间,我多次到故宫画馆参观历代绘画藏品。 1979年春,游云南苍山洱海,后至蜀,登峨眉,至青城。 1982年,我再次来到大理。 1983年7月,在贵州省展览馆举办解放后首次个展。 1985年游庐山。1987年退休在家,潜心绘画。 1988年11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人画展,两幅山水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0年5月,贵阳市文联在贵州省博物馆举办“刘知白中国画展暨作品研讨会”。

泼墨山水之三 1997年 133*69cm

2.艺术之路

1893年的一天,国学大师马一浮的母亲去世前,她指着庭前的菊花,为10岁的儿子创作了一首五言韵诗。霜雪傲然,花瓣盛开云朵。这是神仙种,秋天的早饭吃起来更干净,不用羡慕亚麻。马母听后说:“你以后不一定是文盲,但有幸有一双好耳朵。”无独有偶,四十年后,不及弱冠的刘知白也唱出了“看梅花淡,玉骨纯色”。 “。”于是他违背父亲的意愿(弃商追求艺术)考入苏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于是,他经历了世间诸多磨难,依然无怨无悔。

纵观智白的艺术史,除了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其他方面的造诣外,他艺术成功的主要内在原因是:

(一)深入学习传统。早年在苏州美术学院打下良好的基础。又深研宋元、四王、吴派等正统画派。他还对人格派“四和尚”尤其是石涛下了不少功夫,一干就是几十年。多年的广泛习得和精研不足以掌握“一画”方法。现代画家中,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尤为喜爱他。他研究黄氏的笔法数十年,领会其精神内涵。观众可以从他的画中了解到这些。

(2)从自然中获得深刻的东西。李日华记录了黄大池的话:“陈俊成曾说,黄子玖就是整天坐在荒山、岩石、灌木丛、深条里,心情多变,没人能预料他在做什么。他也活过。”毛中间,与大海相连,看急流咆哮,风雨欲来,水怪虽悲惊,却并不在意。刘知白毕竟是近代美术学校出身的画家,写生山水的功力比前辈更厉害。洗马河的这批写生作品, 1970年下放后的两年里,志白几乎每天都会早出晚归,无论晴天还是下雨,写生、采药,收集打柴、挖野菜……他会在高山深沟、泉水、岩石、树木中与山水对话,捕捉自然的秘密并观察它们。创造的魔力。渴了,喝一口山泉水;渴了,喝一口山泉水;渴了,喝一口山泉水;渴了,喝一口山泉水。累了,就躺在竹林松树荫下,在农舍里小憩,向山里人询问天气、花草名称、农事等。你经常给山里的人们免费针灸、医药……在这种随缘随缘、天人合一的生活中,刘知白的画风开始从师古向学习转变。来自自然。其间,他多次往返于龙里、黔西、织金等地,观察贵州各地独特的地貌风貌,研究其表现手法。两年内,他创作了 5000 多页草图。其中一些小品可谓捕捉到了大自然的神韵,其中还蕴藏着程遂、戴本孝、黄宾虹等先贤的遗风。它们都是罕见的杰作。

泼墨山水之四 1997年 133*69cm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成功人士的绘画大多是根据他们长期的生活环境或所了解的事物来创作的。因为观察透彻、感情真切,所以他们的画一定是生动、生动的。这与解放后的一些反思性、现实性、功利性的“体验生活”和创作有很大不同。其中,孰优孰劣,自知者自评。 1976年,志白用擦机用的皮纸画了一批山水画册页和图画,教儿子练画。这成为他艺术史上的一批重要作品。这批作品共有数十幅,每幅作品都精美绝伦,代表着传统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仅就这批作品而言,对传统把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运用的技巧和易用性都远远大于陈子壮。与陈子庄运用花鸟画技法画山水不同,刘知白的山水画技法完全严谨,包括正统的笔墨,意境苍凉、冷清、深古;还有个人主义流派的创造精神,传统与创造合二为一,已经无法区分哪个是传统,哪个是创造,哪个是心灵的源泉。它们都是一部神圣的机器,触手可及,随机发生。能将神韵、骨法、形象融于一画,化一为千,可以说是与古代圣贤齐名的。 1976年创作的洗马河写生和山水、学生画虽然多为写生,但却是刘知白的一批古法与自然相结合的精品,受到画家和专家的青睐。这些都成为他日后改革升华的坚实基础。

泼墨山水之五 1997年 133*69cm

(3)认识变化的方法。令人惊奇的是,刘知白并没有固守那些广受人们青睐的作品和风格,也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大笛子曾云:“古人知器,化者知器而不能行”。古人的方法是古人造化认识的具体体现,古人的方法一律不能照搬。人死了就成为子孙,成为一家人就变得更加现实。”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刘知白创作的写意花卉、指墨山水,成为他转向创作的契机。他用无骨的笔法写金鱼,简洁、生动、有趣。参考意义常春藤、八棵大树、缶翁,大笔纵横,墨色淋漓;用手指运墨,写竹菊、山水,弥漫、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妙趣,无疑给了他无尽的灵感。正是这种对水墨的实践和鉴赏,促成了刘知白晚年山水画的变化。

十多年前,志白先生开始尝试泼墨山水画。他最初创作的画作几乎无法辨认,三千多幅画作被报废。 1985年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笔墨混合渗透。由于笔迹在画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广受雅俗两界的喜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泼墨变得越来越疯狂。第四,根本没有规则和公式。笔触的线条逐渐断裂,并被泼墨所隐藏。笔墨相遇,骤然浓密。然而山水之势,风雨天黑的天气,呼吸纵横的韵律,阴阳的凝结,水云聚散的配合,蹲踞的行隐,跳跃,列出的山峰……它们都在迷雾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图像都是“被赋予”的“神遇即成迹”,真正进入“我有我行”的境界——一一创作出独特的写意泼墨山水,前所未有地表达了贵州高原的连环景观。水天一色,云雾缭绕,天气瞬息万变。气魄。新旧世纪之交,智白突然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他不再关注笔墨。乍一看,是一种模糊的状态。笔看似还没到,但目的已经达到了。画似乎已经完成了,但意图已经完成了。仔细审视,山的野性和生机就在那里。风格令人叹为观止,风格永恒,这与宾翁晚年的作品是一致的。真可谓“精神立于墨海,命定于笔,毛除鳞,光自混沌”。这一点,没有经历过贵州山水的人是很难理解的。

泼墨山水之六 1997年 133*69cm

面对智白老人的新作品,有人称赞他是大师,也有人摇头否认,因为之前的视觉经验不再发挥作用。智白老人一生游离在画坛之外,视名利如浮云。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只画自己喜欢的画。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后期作品。这个无需评论,只有时间才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大诗人杜甫在唐代只是一个三流诗人。唐代编撰的十部诗集中,只有一本收录了他的作品。直到他去世269年后,才有人编纂了他的第一部诗集,而他被尊为“诗圣”,是在他去世数百年后的事了。对于志白的泼墨山水,我们不妨给他一些时间,给评论家一些时间,也给所有观众一些时间。毕竟,一切还得拭目以待。

朱京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艺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2002 年 8 月 6 日

预告:今年秋季中国美术馆将举办刘知白作品展。展览前,本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近十年来国内外对知白艺术与生活的研究与评价的相关文字。如果您喜欢刘知白的艺术,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