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简介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位于东城区五四街29号。是在原北京大学红楼旧址上修建的纪念馆。 2001年7月成立筹办处,2002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是国家所有事业单位,现有办公室和业务部两个部门。

北京大学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现代化建筑。原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是国家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纪念馆和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清朝首都大学堂。始建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校舍位于景山东街马庙四公主府。 1912年,首都大学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916年开始,学校在海滩上修建了学生宿舍楼。因该楼用红砖、红瓦建成,故名红楼。楼面呈工字形,砖木结构,含地下室共五层。东西宽100米,主体建筑进深14米。东西两翼南北长34米×34米,总面积1万平方米。 1918年8月(一说9月)红楼竣工后,用作北京大学校园、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是北京大学文学院所在地。

红楼因五四新文化运动而闻名。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打着民主、科学旗帜的运动,向传统封建思想宣战,道德、文化。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917年1月,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曾在此楼(现208室)工作。他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大学模式和教育政策,对旧式北京大学进行了重组和改革,倡导新文化、新思想,主张各种思想的“包容性”,倡导学术民主。在他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涌现出一批新派教授。例如,他聘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还聘请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派人物来北京大学任教。 《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从上海迁往北京。北大形成了以《新青年》编委会为核心、众多新人物为群体的新文化阵营,推动了一大批进步社团和进步刊物的出现。红楼由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根据地。 1919年,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在这里诞生;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展示和收藏

博物馆以红楼为背景,通过多种形式全面介绍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红楼的一些原有历史风貌。先后推出“新文化运动展”、“蔡元培与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少将——陈独秀”特展,展示1911年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期间的文物和图片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纪念馆设有放映厅,专门放映有关“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专题片,生动地展示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兴起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

馆内藏有完整的首都地图、蔡元培的手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