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族传奇: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思礼的航天成就与家族教育
”
梁启超家族是中国文化界的传奇人物。在他的教育下,九个孩子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民间流传着“一科三院士,九子成才”的说法。
2016年4月14日上午10时52分,梁启超最小的儿子、火箭专家梁思礼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梁思礼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这些标题非常重要。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身份:梁启超的儿子。
▲左图:小时候的梁思礼;右图:青年时期的梁启超
梁氏家族是中国文化界的传奇人物。在梁启超的教育下,他的九个孩子个个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史上有“一科三院士,九子皆才”的传说。这“三位院士”分别是建筑师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勇、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此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二女儿梁思壮是图书管理员,三女儿梁思怡是社会活动家。
▲一科三院士,九人皆是人才
孩子的成长和成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更离不开父母的教导。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心系国家、关心人民、勤奋着书、济世济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下一代的教育。
▲梁启超全家福
他丰富了他对子孙的知识和见解。在当时政局动荡、社会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他一手将梁家培养成“俊美之家”,使他的九个孩子都在各自的行业里事业有成、蒸蒸日上。默默付出。
可能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另类爸爸”
▲梁启超与孩子们合影
梁启超有很多孩子,但他对每个孩子都非常关注和欣赏,没有任何偏见。他曾给当时即将在异国结婚的长子梁思成写过一封信:“如果你到教堂行礼,思成的名字就是我的全名,就叫‘思成梁启超’。” ’在外国习俗中,这意味着你是长子。”他有资格继承我所有的人格和名誉。”他让每个孩子都觉得他在父亲心里是极其特殊的。
每封信都流露出梁启超深沉的爱意。他的爱的真诚和他的爱的深度。几十年后的今天再读,仍能被其强大的磁力所震撼,深受感动。吸引。
在信中,他称大女儿思顺为“大宝贝”、“宝贝思顺”,尽管当时大女儿已经三十多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老三梁思礼的小名是“老宝贝”。梁启超常在书信中称他为“老白笔”,还昵称他的三女儿思仪为“司马懿”。
梁启超在写给二女儿思庄的信中曾写道:“庄庄小宝贝:我非常想念你,所以我把这件得意之作装裱成这幅精美绝伦的手卷寄给你。你的妹妹(大女儿)梁思顺,她年纪大了,不能抢你了,可你要小心你那两个调皮的弟弟,他们会生气吗?我的小宝贝,你快收起来吧。”这句话充满了父爱。啊!
虽然他们有很多孩子,但他们对女婿和儿媳同样重视。
▲1934年,梁思宁、梁思仪、梁思礼、梁思达(左起)
父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充满爱意的眼神可以给孩子注入生命,滋养自信之花。梁启超赋予子女的力量,成为他们一切成就和幸福的基础。
▲梁思成、林徽因
同时,他丰富的父爱也无私地造福于他的女婿和儿媳。他称赞女婿周希哲是“天地有尊严的人”,并写信给梁思成和林徽因表达对他们婚姻的喜悦:“我一向偏爱女孩,现在又加上了”合法的女儿,太可爱了,能和自己的亲生女儿平等,真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了。”他不看重文凭,强调理解,提倡“快乐学习”。
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孩子的人生选择
梁启超的父爱里只有孩子,没有自己。他给孩子们提供的任何帮助和建议都是基于他一生的幸福。在他眼里,学业成绩远不如品格、志向、健康和幸福重要。
他本人从支持维新到支持革命,从积极投身政治到潜心学术。他一生都在追寻真理,并不断改变自己的道路。虽然他个人可能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他的谦逊、敏感、内省和坦率使他成为一个“没有代沟”的好父亲。
对于孩子的性格选择和发展愿望,梁启超始终本着平等和尊重的立场,苦苦劝说,从不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来评判。他还会仔细考虑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为他们的未来做出周到的考虑和安排,并会反复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二女儿思壮就读于加拿大著名的麦吉尔大学。在选择具体专业时,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习这个专业。
思壮听从了父亲的意愿,但生物学无法激起思壮的学习兴趣。她很苦恼,告诉了大哥思成。梁启超得知后,深感遗憾,并对他的指导深感不安,于是赶紧写信给思庄。思壮随后转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员。
灌输生活理念,创造实践机会
▲梁启超和家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哲学决定着人生态度,甚至影响着一个人命运的命运。因此,作为思想理论家,梁启超总是抓住有利的时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哲学的角度告诉孩子们一些基本的人生观念,希望他们少走弯路。
梁启超谈到的人生哲学涉及做人、修身、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自我等诸多方面。这些深刻的见解不仅对他的子孙有用,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的精神财富。
总结这些讨论,本质就是:一个人应该是快乐的、理性的、适应能力强的。
梁启超认为,只有“有新学问的年轻人”大量涌现,让有自由、有个性、有权利、有义务的新公民改变这个“腐朽的社会”,中国才能真正点燃希望。
1905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废除了科举制度。日本的梁启超在此期间为长女梁思顺聘请了家庭教师,学习数理化。他甚至在家里建了一个实验室,让孩子们遇到困难的物理和化学问题时自己解决问题。进行动手实验以增强您的理解。
1910年,梁思顺17岁生日那天,梁启超特地作了一首长诗,送给心爱的“思顺宝贝”,鼓励她要坚持读书,立志做一个中西兼备的人。
如果做不到,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就会越差。
作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梁启超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健康,而且对他们的为人、为人、为人、为人处世都给予细致的指导。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别的。教育是教人学会做人,是学会做一个现代人。
他谈到求知与学习做人的关系,并告诉年轻人:“如果你成为人,你的知识越多越好;如果你不能成为人,你的知识越多,情况就会变得更糟。”
我一生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孩子们写信
▲梁启超家书手稿
梁启超一生留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恐怕就是他写给孩子们的四百多封家信了。历时15年,少则每年几封信,多则数十封信,总计超过百万字,占他全部著作的十分之一。有的只有十几句话,只是报平安或者交代家事。有些长达数千字。他们或讨论时事,或谈论家事,或与孩子谈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一一描述。
信中的梁启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就像一个幽默的顽皮男孩:“老白笔每天都说他想去美国,如果你们谁接他,我就给他寄一张四毛钱的邮票。” ”
有时候,他还会对女儿撒娇:“我平时很想你,但每次生病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好处。我觉得若舜儿在身边,我就会对她撒娇,而且疼痛就会消失。”少了很多。”
▲梁启超家书手稿
见梁思成的信少了,他又开始唠叨:“你的信总是太少了。老人疼爱儿女,养病期间收到你的信是最大的快乐。你在旅行的时候,尤其是希望随时把你的经历告诉大家。”我(还有明信片)把它当作一日游,我希望我的新女儿总是给我寄信。”
回忆起父亲,梁思礼先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胸怀、爱玩乐观的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不竭的精神源泉。”
“他一生给孩子们写了数百封信。这对我们的兄弟姐妹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不问收获,但问努力
在教育子女这个重要问题上,梁启超的观点发人深省:“我一生中始终牢记曾文正公的两句话:‘不问收获,但问努力。’”你对他未来的成就有多少?你对他有多担心?不要骄傲,不要灰心,尽你所能,做你想做的事。这样,你就会一无所获而不满足,永远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一生的学识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的精神。我相信,一个人的任何疾病都可以治愈,但悲观主义是最无法治愈的。悲观主义是腐蚀人心的最大病菌。”今天有太多关于中国人的悲观信息。”
“人生充满悲欢离合,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才是成功的首要关键。”梁启超可以说是一位极其负责任的父亲。他没有向孩子们展示虚幻的未来。他告诉我们,与生俱来的忧虑和世间的纷乱要求他们以道德修养和理性训练来行事。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可能获得内心的幸福。和苏格拉底一样,他培养年轻人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能力出众,成为“成功人士”,而是激发他们尊重与节制,学习与创造,同时拥有生活的乐趣。
在这个崇尚成功、崇尚金钱的时代,应该有人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精英,什么是真正的精英家庭。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
选择一块瓷砖,了解一种生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