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错在用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兴的生产力
近两日在群友的讨论中谈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探讨了苏联等国走向灭亡的原因。很显然,要正确认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就必然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知识。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及路线图》一文中谈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章。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因此,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1,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2,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3,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4,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劳动阶级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而这四种转变的关系是: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所有制转变为劳动阶级所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须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向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转变。
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实行两个决裂: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时还要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的决裂等等。
如果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之后,直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然后建立相应的文化体制,形成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就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
但是,由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发达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你苏联、中国等这些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在**领导的劳动人民在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生产力基础,这些国家首先必须要实现工业化,然后才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因此,由十月革命产生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产生了一个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表现在苏俄和中国等国家,在**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建立了劳动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这些国家需要有一个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才能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事实上,苏联人建立的所谓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经济模式。
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国家,这是在**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毫无疑问,它是社会主义;这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另外,苏联在建国之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了所有制的基础。毫无疑问,这是社会主义;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苏联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经济体制,从而可以使苏联快速进行了资金积累,并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这是搞社会主义。这是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准备工业化基础。但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没有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因此,苏联模式,或者说是斯大林模式,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苏联模式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产权经济体制,即职工拿工资、盈利归国家的制度却是挪用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因此,产权制度与公有制,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是一种错配的经济体制。但这种错配恰恰满足了经济落后的国家快速积累资金、尽快实现工业化这种特殊阶段的需要。因此,产权公有制模式虽然本身是一种自我矛盾的体制,但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却是非常适应的。而且,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这种错配的产权公有制模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苏联模式,作为一种过渡经济模式,不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都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但是,这种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模式,也仅仅是适用于过渡时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而已。一旦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过渡阶段结束,这种过渡经济模式客观上就会转化一种错误模式,如果长期不能改变,必然引发危机。
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固然有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但从经济体制上来说,又与苏联模式是脱不了关系的。从生产模式的方面看,主要是源于苏联模式的误区。
什么是苏联模式的误区呢?
那就是本来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它的特殊性而具有暂时的性质。但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人却把这种过渡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生产模式本身来对待,宣布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正是这种误区,使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进程进入到过渡阶段即停滞不前,从而妨碍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优势的发挥,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这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普遍性的原因。
有人抱怨传统公有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公有制,劳动者感觉不到它的好处。
为什么传统公有制会变得看不见摸不着呢?
因为苏联模式是一个错配合的制度模式一一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公有制模式。
“职工拿工资,盈亏国家负”是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分配模式;“国有国营”则是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管理模式。我们只要把这种模式与资本家独资经营模式相比较不难看出,除了作为资产所有者的国家与资本家有所不同外,苏联模式的企业制度与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没有什么两样:职工同样拿工资,产出形式仍是剩余价值,企业管理者仍为资产所有者。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生产方式,她有什么必要、又怎么可能把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当作自己的生产方式呢?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正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难道资本家或股东不正是凭借资产所有权取得剥削收入的吗?难道产权制度不就是体现资产所有者利益要求,使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合法化的企业制度吗?以消灭剥削制度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必要把剥削制度当作自己的基本制度呢?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实现消灭了独立的资产所有者,使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所有者成了唯一规范的生产主体。如果我们建立了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公有制企业也理所当然成为劳动者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劳动者和公有制企业就会处于相互满足、共同发展的相互依存状态。但是,苏联人却建立了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产权制度,一方面造成了公有制企业主体缺位、所有权约束缺乏等弊病,另一方面则在实际上否定了劳动者作为主人当家作主的权利,结果是公有制企业难以正常发展,职工个人收入与生产成果相脱离。这是公有制看不见摸不着的首要的基本原因。公有制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它的实现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生产中失去了意义。由于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存在,劳动者在劳动所有方面是有差别的,能不能体现这种差别是公有制企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因此,在公有制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如果我们建立了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一方面满足了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公有制企业也因为广大劳动者具有生产积极性和企业管理责任性而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劳动者和公有制企业的关系自然会密不可分。但是,现在在公有制企业建立的却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一方面使不需要体现的权利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又妨碍了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满足,结果是形成了集体生产和个体消费相互亏损、互相妨碍的对立状态,这是人们觉得公有制看不见摸不着的又一个基本原因。公有制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由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而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如果我们建立了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劳权企业制度,公有资产就会处于保值状态,按劳分配得以实现,个人、国家、集体三者利益同时得到兼顾,一句话,劳动者的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就能得到全面的满足。但是,苏联人却建立了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产权企业制度,结果使公有制企业成为缺乏自我发展动力和活力的生产组织,从而也失去了公有制企业作为劳动者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的性质,这是公有制看不见摸不着的第三个基本原因。从上面我们看到,是产权制度象一座厚厚实实的墙,隔断了劳动者与公有制的血肉联系,一方面使劳动者失去了作为主人翁当家作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则又造成了公有制企业一系列弊病,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此,传统公有制看不见、摸不着,并不是像人们所说公有制程度太高、太纯,并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恰恰相反,是因为建立了与公有制基本特点根本不相适应的产权企业制度,是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兴的生产力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一句话,社会生产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生产资料归非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资料处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劳动力则处于从属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力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资产受益的要求,即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正因为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论是资本家独资经营企业制度,还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都必须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
现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变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相互关系变了,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劳动己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则处于从属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力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劳动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成了新兴的社会生产力一一即由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而且产生了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但是,苏联模式却引用了旧的企业制度一一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从而用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兴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苏联模式的主要错误不是什么生产关系的变革过了头,相反,是没有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剖析苏联模式的问题时,我们运用的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状态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原理。这里必然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认识。生产力总是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就需要更具体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等等。因此,我们只有明确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才谈得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认识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我们才有条件来讨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适应与否的问题。因此,我们是不能靠背诵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就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生产关系形式的,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实质变化,在这其中,考察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的生产力结构变化,是关键的一环。现实的生产力,是以一定的社会所有制为前提的,因此,常常不是什么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所有制形式,恰恰相反,是社会所有制决定了生产力的特点和发展要求。西欧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所有制的变化既可以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也可能反过来由所有制的改变形成生产力的新的特点和发展要求,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通过所有制的变化形成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