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国内A股市场的震荡调整,主动权益投资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持续加大。今年以来,至少有60名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选择“清仓式”卸任,不再管理任何公募产品。其中,年轻基金经理占据多数,他们的经验相对较少,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为了充分发挥和提升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部分基金公司建议重点考核长期业绩,特别是在不同市场周期中的表现,以及投资风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同时,需要配套相应的约束机制,避免基金经理因短期业绩诉求而在实际投资中进行风格漂移。
近年来,受行情震荡分化影响,主动权益投资迎来低潮期。由于业绩欠佳无法完成考核,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数量持续增加。特别是对于管理年限较短的年轻基金经理而言,他们在市场波动时很难做出最佳决策,面临较大的业绩和赎回压力。当市场趋势与投资策略不匹配时,市场风格的迅速切换也会导致年轻基金经理难以适应。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部分基金经理选择转岗研究员。这样的调整不仅能缓解基金经理的业绩压力,还能实现公司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职业规划调整,使其在研究岗位继续发挥专业价值,加强投研内功建设。
整体来看,基金公司愈发重视对于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金经理长期业绩和综合能力的评估。为了更全面审视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业绩持续性,多数基金公司已将考核期延长至三年,部分甚至延长至五年,以鼓励基金经理形成稳健的投资风格,摆脱对短期收益的过度追求,避免风格漂移。
面对市场投资的逆风期,基金经理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来抵御市场的非理性下跌,等待和寻找新的机会。主动权益投资的优势就在于研究的深度和策略调整的灵活性,但在近几年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这样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显著的体现。因此,基金经理需要更加注重提升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来应对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