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私募行业“扶优限劣”持续升级,4月30日发布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一步压缩部分小私募赖以生存的通道业务。在此背景下,许多小私募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合规风控能力薄弱,通道业务的快速减少导致收入迅速下降;另一方面,新产品备案门槛提高后募资劣势愈发明显,而投研能力又亟待提升。
未来小私募该如何发展?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优胜劣汰的行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能力不强甚至不务正业的小私募将被动或主动离场,剩下的小私募须构建差异化优势,比如发力特色策略、满足机构资金稳健收益需求等,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通过给投资人创造价值为自己的生存谋得一席之地。
提门槛:压缩“注水”空间
根据《指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初始实缴募集资金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采访多位私募人士获悉,以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备案门槛只有100万元,从去年《指引》公开征求意见开始,管理人备案新产品的规模门槛无形中在提升,目前1000万元是最低备案门槛。
快淘汰:没有真本事就没有生存空间
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那些过去凭通道业务做得“风生水起”的私募机构,已不复往日风光。根据《指引》,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为投资者、证券发行人、金融机构、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资产管理产品以及其他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投资者门槛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此外,不得为基金销售机构向自然人投资者销售特定结构的场外衍生品提供通道服务;向全部交易对手方缴纳的场外期权交易保证金和权利金合计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5%。
寻出路:管理人须构建差异化优势
“劣币”出局后,剩者如何谋求发展?重新梳理团队架构,构建差异化优势,是行业共识。南京泱泱投资总经理陈东表示,由于在品牌、规模等方面存在劣势,中小私募只有通过差异化竞争,灵活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突围。比如,加强投资管理团队建设、开发具有特色的投资策略和产品、注重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