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指数股票基金一片火热的同时,指数债券基金规模也在悄悄壮大。部分机构对债基的配置逐渐出现指数化投资的苗头,基金公司对被动债基产品的布局力度也有所提升。

  经历了9月底以来的调整后,债市近日迎来强势反弹,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1时代”已来临。展望后市,有观点认为,债券强势行情仍将持续,指数化投资浪潮下,指数债基尤其是债券ETF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指数债基规模增长

  “我们注意到,一些机构对指数债基的青睐明显提升。”近日,一位基金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说。指数债基囊括利率债、信用债等一揽子债券,机构布局投资较为便利,加上“资本新规”发布后,布局指数债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资本占用,这是促使部分机构偏好指数债基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上述“资本新规”是指去年11月颁布的修订后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该办法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该办法,银行在资管产品配置方面的风险权重计量发生变化,对于无法穿透至底层资产的公募基金产品,风险权重有所提升。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资本新规”之下,货基、非指数债基等产品由于无法穿透至底层资产,风险权重提升,商业银行若持有该类产品将增加资本消耗,因此对该类资产的配置需求或出现收缩。与此同时,由于被动债基产品投资组合和策略的透明度较高,可以减少资本占用,银行等机构的配置规模或上升。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8日,“资本新规”施行以来,被动指数债基规模确实出现明显增长,最新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相较于去年末增超2700亿元,增幅约35%。被动指数债基规模占全部债基规模的比重也从2023年末的8.6%提升至10.18%。

  基金公司开始布局

  在指数化投资浪潮席卷市场的过程中,已有多家基金公司表示,未来将把指数债基作为产品布局的重点。

  “可以感觉到,指数债基的规模增速逐渐高于主动投资的债基,这种趋势正慢慢显现出来。而且目前大家布局的并不算多,我们未来计划把这类产品作为指数化拓展的一大重点来做。”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新成立基金方面,今年年内新成立的被动指数债基数量和发行规模均已超过去年全年,新发规模较去年全年增加超1100亿元。30余只产品的发行规模均超过50亿元,更不乏产品仅一两个交易日就完成结募。

  有基金人士认为,对比指数股票基金,指数债基尤其是债券ETF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平安基金ETF指数中心投资副总监钱晶曾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债券ETF规模占所有ETF的比重约4%,而以美国为例的海外市场占比达到20%,债券ETF业务有较大发展潜力。平安基金也计划在债券ETF领域持续发力。

  数据统计,截至12月8日,目前全市场300余只指数债基中,债券ETF产品仅有20只,占比不足7%,仅有10家基金公司参与布局。截至12月8日,这20只债券ETF合计规模不到1600亿元,占指数债基总规模的比重低于15%。

  不过,对于债券基金的指数化,也有基金人士认为,虽然这会成为一大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主动投资债基会被取代,毕竟目前“资本新规”涉及的机构仅为银行,仍有许多其他类型机构对主动债基有着较大需求。

  把握债市跨年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向下突破2%,引发市场热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显示,12月2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981%,创2002年4月以来新低。受此影响,当日债基出现大范围上涨,上千只债基净值创历史新高。

  恒生前海债券的基金经理李维康分析,债市大幅走强的核心原因是同业活期存款降息预期所致。

  《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和《关于在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的自律倡议》在11月底发布,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规范定价行为。

  李维康表示,同业存款此前利率较高,同业存款降息将进一步降低银行总体负债成本,利好债市。同业存款稳定且利率较高的优势丧失后,或将驱动各大机构对债券资产进行重新配置,提高对回购、同业存单、短融等资产的需求,这将驱动相关资产利率进一步下行,而在利率下行过程中,债券的资本利得增厚的优势显现,将进一步提升债券资产的吸引力。

  此外,他认为,岁末年初的债市也容易出现抢跑行情,叠加人民银行呵护流动性意图较为明显,银行负债成本下降、配置需求提升,在多重利好因素下,债市仍处于顺风环境中。不排除货币类产品未来收益率进一步降低的可能,从而促使配置资金继续向债券类资产倾斜。

  融通稳鑫90天持有期债券的基金经理黄浩荣日前表示,现阶段新发债基产品的一大考虑就是把握债市的跨年行情。“参照往年情况,12月往往是资金偏紧张的时候,部分机构有可能出于流动性压力抛售债券。经历年末的调整后,债券市场容易出现收益率下行、价格上涨的行情。”他认为,展望后市,债市长期趋势没有出现实质性变化,货币政策有望继续宽松,债券收益率震荡下行或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