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市场:3万亿的成长之旅"
20年前,ETF的研究和发展初期,无人预见到它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在公募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内资本市场的有识之士就已察觉到海外ETF的潜力,并开始了关于ETF的深入研究。上交所、公募基金管理人和研究所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市场的第一只ETF诞生。经过时间的推移,ETF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从初期的观望徘徊,到中期的持续创新加速布局,再到如今的硕果丰收,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2024年,股票型ETF规模连破2万亿、3万亿元大关,与其他被动指数基金共同首度反超主动权益基金持股市值,为市场带来了惊叹,同时也标志着指数投资的新篇章的开启。
![ETF发展历程](/d/file/p/2024/11/8749750113712129254.jpg)
ETF的诞生与“蜘蛛”密切相关。回溯ETF诞生的历史,可以说是生于“乱世”。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这一影响蔓延全球。或许是这次股灾让人们意识到设立买卖一篮子股票的做市商或许可以在股市暴跌中赢面更大。1993年1月,道富集团发行跟踪标普500指数的产品SPDR S&P 500 ETF Trust,由于与蜘蛛(spider)发音相似,这只被市场称为“蜘蛛”的全球首只ETF面市。
目光回到国内,1998年公募基金在国内扬帆起航,资本市场的发展迎着千禧新风迈入下一阶段的革新。彼时,沪深交易所均走上了挖掘基金新品类的道路,在深交所着手研究LOF的同时,上交所却将目光对准了ETF。一批人率先感受到了来自海外的ETF旋风。2001年,上交所战略发展委员会在研究产品创新时,首次提出了关于ETF的设想,也为20多年后万亿级市场的落成埋下了伏笔。
在2004年4月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施东辉回顾自己这段研学经历,“我接触ETF差不多是在2003年,当时还在上交所的研究所做研究人员。在2003年底,看到美国交易所网站上名为SPID的产品,作者是美国人,产品设计非常有特色。”
彼时,作为“老十家”之一的华夏基金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我们立即启动了ETF研究工作,成立了以金旭副总经理为组长、滕天鸣为副组长的华夏基金ETF工作小组,华夏基金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人员都参与了ETF开发工作。”最终,华夏基金在提交了授权开发ETF申报材料的多家基金公司中拔得头筹。
历经几番探讨敲定,2004年11月2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同意华夏上证50ETF募集。12月30日,市场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正式成立,募集总额达54.35亿元。首只产品由最初的理念萌生到产品发售尘埃落定,从基础理论的艰苦研发到实践工作的步步为营,国内ETF历时三年多终于揭开面纱。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回忆道,“华夏上证50ETF的诞生可谓经历了重重攻坚克难。我们一边向境外机构取经学习,一边反复研究、探索如何设计出一个可以与境外ETF相媲美的投资、交易环境。回想2004年冬天,华夏上证50ETF发售时,我们的销售人员在全国各地连轴跑,一场又一场地路演,克服万难,向投资者介绍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ETF。”
作为襁褓中的新生,市场对ETF新品呵护有加,开启了一轮轮科普。某资深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彼时,自己算是亲自推动、参与ETF之中。在2004年秋天,我初次接触华夏上证50ETF,当时懂ETF的人很少。通过反复研究,在相关投教文章里对ETF套利机制、ETF优势以及特点作出了详细解读。”
2005年2月,在新品上市前夕,上交所专门发布了一份投资指南,针对投资者可能在华夏上证50ETF上市交易时的问题作出解答。转眼来到2006年,易方达深证100ETF、华泰柏瑞上证180ETF、华夏中小企业板ETF以及友邦华泰基金旗下上证红利ETF均被获准发行。伴随越来越多新品加入,华夏上证50ETF终于不再孤军前行,ETF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
2010年后,ETF的创新节奏越发紧凑。2012年5月,首批两只沪深300ETF作为跨市场ETF正式上市,开启跨市场ETF的新纪元。2013年,ETF已成为公募基金公司重点创新的领域之一。彼时,黄金ETF、债券ETF和跨境ETF相继获批,一类又一类ETF创新产品接连问世。2013年4月25日,国泰基金推出首只跨境ETF——国泰【
从初期的观望徘徊,到中期的持续创新加速布局,再到如今的硕果丰收,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2024年,股票型ETF规模连破2万亿、3万亿元大关,与其他被动指数基金共同首度反超主动权益基金持股市值,为市场带来了惊叹,同时也标志着指数投资的新篇章的开启。
![ETF发展历程](/d/file/p/2024/11/8749750113712129254.jpg)
ETF的诞生与“蜘蛛”密切相关。回溯ETF诞生的历史,可以说是生于“乱世”。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这一影响蔓延全球。或许是这次股灾让人们意识到设立买卖一篮子股票的做市商或许可以在股市暴跌中赢面更大。1993年1月,道富集团发行跟踪标普500指数的产品SPDR S&P 500 ETF Trust,由于与蜘蛛(spider)发音相似,这只被市场称为“蜘蛛”的全球首只ETF面市。
目光回到国内,1998年公募基金在国内扬帆起航,资本市场的发展迎着千禧新风迈入下一阶段的革新。彼时,沪深交易所均走上了挖掘基金新品类的道路,在深交所着手研究LOF的同时,上交所却将目光对准了ETF。一批人率先感受到了来自海外的ETF旋风。2001年,上交所战略发展委员会在研究产品创新时,首次提出了关于ETF的设想,也为20多年后万亿级市场的落成埋下了伏笔。
在2004年4月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施东辉回顾自己这段研学经历,“我接触ETF差不多是在2003年,当时还在上交所的研究所做研究人员。在2003年底,看到美国交易所网站上名为SPID的产品,作者是美国人,产品设计非常有特色。”
彼时,作为“老十家”之一的华夏基金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我们立即启动了ETF研究工作,成立了以金旭副总经理为组长、滕天鸣为副组长的华夏基金ETF工作小组,华夏基金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人员都参与了ETF开发工作。”最终,华夏基金在提交了授权开发ETF申报材料的多家基金公司中拔得头筹。
历经几番探讨敲定,2004年11月2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同意华夏上证50ETF募集。12月30日,市场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正式成立,募集总额达54.35亿元。首只产品由最初的理念萌生到产品发售尘埃落定,从基础理论的艰苦研发到实践工作的步步为营,国内ETF历时三年多终于揭开面纱。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回忆道,“华夏上证50ETF的诞生可谓经历了重重攻坚克难。我们一边向境外机构取经学习,一边反复研究、探索如何设计出一个可以与境外ETF相媲美的投资、交易环境。回想2004年冬天,华夏上证50ETF发售时,我们的销售人员在全国各地连轴跑,一场又一场地路演,克服万难,向投资者介绍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ETF。”
作为襁褓中的新生,市场对ETF新品呵护有加,开启了一轮轮科普。某资深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彼时,自己算是亲自推动、参与ETF之中。在2004年秋天,我初次接触华夏上证50ETF,当时懂ETF的人很少。通过反复研究,在相关投教文章里对ETF套利机制、ETF优势以及特点作出了详细解读。”
2005年2月,在新品上市前夕,上交所专门发布了一份投资指南,针对投资者可能在华夏上证50ETF上市交易时的问题作出解答。转眼来到2006年,易方达深证100ETF、华泰柏瑞上证180ETF、华夏中小企业板ETF以及友邦华泰基金旗下上证红利ETF均被获准发行。伴随越来越多新品加入,华夏上证50ETF终于不再孤军前行,ETF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
2010年后,ETF的创新节奏越发紧凑。2012年5月,首批两只沪深300ETF作为跨市场ETF正式上市,开启跨市场ETF的新纪元。2013年,ETF已成为公募基金公司重点创新的领域之一。彼时,黄金ETF、债券ETF和跨境ETF相继获批,一类又一类ETF创新产品接连问世。2013年4月25日,国泰基金推出首只跨境ETF——国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