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表现低迷,公募投研变革势在必行
编者按: 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在努力提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报今起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探讨如何稳步推进公募投研能力、销售能力、品牌重塑等方面改革,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投资机构。
近期行情火爆,市场情绪高涨。但是,细心的投资者或许会注意到,公募基金经理在近期市场“舆论圈”中的存在感“稀薄”。相比此前指点江山、引领市场投资的风光,公募基金经理此番的表现可谓“寂寥”。
这背后是一个“骨感”的现实:面对市场大变局,一度“风光无两”的公募权益基金,显然已尴尬地站在边缘:造星运动破灭、业绩神话崩塌、投资理念和方法没有推陈出新……公募基金的投资能力已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
尴尬的现实之下,公募基金行业须返璞归真,重塑投资能力: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体系,穿越牛熊真正为持有人创造收益。在采访了业内多家基金公司及多位投研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研究员之后,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行业的沉浮已让他们冷静下来,在摒弃短期业绩导向的同时,需要反复打磨以长期价值为核心的公募基金研究投资立身之本。
投研之“殇”:“心理负担重,不敢做”
从风光无限到逢秋悲寂寥,用来形容近期公募基金经理,特别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的处境,颇为恰当。
自9月24日系列重磅利好政策发布以来,A股市场大幅反弹。但是在此轮行情中,市场聚光灯却很少打在一度在市场“呼风唤雨”的公募基金经理身上。
近期的火爆市场行情中,夺人眼球的事件、人物有很多。如广大新老股民汹涌的投资热情,又如烈火烹油的ETF投资工具,还有很多民间草根“大咖”火爆出圈,在各类社交媒体、视频号频频露面。反观机构化投资的代表——公募基金经理则集体“黯淡”,除了部分基金经理和旗下产品涨势喜人外,全市场的大量主动投资基金经理不仅集体失声,更是出现了集体“失策”:投资业绩跟不上市场主流指数走势,甚至面对集中发布的政策利好信息无动于衷乃至于做出逆向决策。
投研之困:惯性思维作祟定价能力遭考验
众多接受采访的基金经理直言,公募基金投研困局的形成,背后确实有近几年来市场大环境和宏观周期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投研核心能力的迷失。
大量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聚焦自身,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所在。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专业投研能力建设方面。从投研能力角度来看,公募基金之所以丢失了穿越周期的能力,前几年大行其道的简单粗放赛道投资难逃其咎,公募基金专业定价能力遭遇考验。
投研之变:既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天
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迎难而上?如何锤炼专业定价能力?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用产业资本视角做投资,已成为行业中基金经理共同修炼的本领之一。观察近年来公募行业中,产业和行业专家型基金经理层出不穷。仅从基金经理的学历背景和工作履历来看,产业和行业专家型基金经理已经超越金融型基金经理,成为基金经理群体的主流。部分基金经理的履历更是横跨实业和金融、贯通产业和投资。通过产业资本的视角,也能让基金经理更好地看到边际变化,这些边际变化,既体现在具体的行业中,也能通过行业的变化窥探大环境的变化。
坚定投资信心
近期市场的变化,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坚定投资信心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宏观政策的迅速调整,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密集出台,迅速提振了资本市场。这样的宏观层面转折点虽然无法精准预判,但是政策的发力有迹可循,投资应该及时捕捉各种变化的迹象。
既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天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我们都说要做跨越周期的投资,但同时也不可能放弃对于周期的研判。9月下旬的市场行情,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既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天。作为机构投资者,不应该只是周期的随波逐流者,更不应该是行情的追涨杀跌者,相信随着市场确立稳步向上的趋势,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会有闪光的时候。”一位基金经理如此表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