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国民级应用,但称不上是国际化应用。可以说微信摈除国内市场来说,在国际上的占有率是极低的,特别是发达国家更是如此。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微信起步稍晚,在时间上不占优势 以WhatsApp来说,最早成立于2009年,经过多轮融资之后于2014年被社交网络Facebook收购。很多时候,通讯社交应用要讲一个先来后到,因为用户基数是关键。就好比现在的微信在国内没有任何一款社交软件能够取代其地位一般。
二、用户习惯使然 从区域划分而言,国内主用微信,国外有WhasApp、Facebook Messenger、iMessage,还有日韩的Line和Kakao Talk等等。每款软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如我们可能用不惯WhatsApp一般,国外用户一样可能觉得微信并不好用。可能是页面风格、应用操作方式等等。当然了,这是一个长期的习惯而致使的。
三、如果说微信是功能繁多,国外应用显得就“专注”不少了 显然的,国外通讯社交类的应用太多了,这也是微信国际化难以实现的一方面阻滞因素。然而论它们的特点,可能还要数其功能“专注”这一点了。微信就好像是一个大杂烩的应用桶一般,聊天、朋友圈、小程序等各种内容应有尽有。而国内的应用就显得专注和纯粹不少了,这或也是它们所少有选择微信的部分原因吧。
仍以WhatsApp而言,WhatsApp的目标就只是取代付费的手机短信而已。除了基本的通话、对话功能外,WhatsApp在通讯之外的延伸就只有类似于微信朋友圈的“动态”功能。又或者Facebook和旗下的Messenger,这显然也是社交与同通讯分割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简单而纯粹的通讯功能自然也更加便于用户接受。
四、国外用户更注重于个人隐私保护,微信或也并非是最佳选择 聊天加密是许多人所关注的另一话题,在国外而言其实用户们还有更高的要求。就如Telegram(TG)而言,它采取的是一对一端到端聊天加密。加密模式是基于 256 位对称 AES 加密,RSA 2048 的加密和 Diffie-Hellman 的安全密钥交换协议。简单的理解就是,一端发出的信息只能被特定的另一端收信人解密,整个过程中不允许第三方介入。只有信息终端才持有密钥,负责传递信息的服务器仅作为媒介。
但微信并没有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它采用的是传输加密法。于国外用户看来,他们更注重于个人隐私保护,微信也并非是最佳选择了。
总而言之,每个区域可能都有着其适应的一些社交通讯工具。其实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有这类似的功能,只是因各种可能的原因就一直被延续使用了。而微信显然是咱们不可或缺的一款国民级应用,但在国际化“扩张”的路线上,也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顺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