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交流与行为训练:利用游戏和日常活动干预》柯晓燕主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凤凰好书5月榜

  刘玉锋赵呈王超

  当谈到孤独症(也为“自闭症”)儿童时,大众往往会想起电影《雨人》中的“孤僻天才”形象,会提及一个带浪漫主义色彩的称呼——“来自星星的儿童”。实际上,孤独症群体中的天才只占很小一部分,很多孤独症家长也不喜欢这个浪漫的称呼,因为他们在沉甸甸的现实中饱受煎熬。

  孤独症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病症。目前,全球各地孤独症的平均患病率已超过1%,《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Ⅳ)》的数据显示,我国孤独症儿童数量超过200万,这一数据可能仍是被低估了的。数百万家庭在如何给孤独症儿童做干预训练这个问题上,往往有很多的困惑。

  1984年,南京脑科医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儿童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教授在孤独症领域深耕30余年,带领团队开创了“以游戏为基础促进交流与行为的干预”(PCBI)模式。此模式为三大国内领先的孤独症干预模式之一。柯教授将先进理念和数十年实践的智慧结晶撰写成书:《孤独症儿童交流与行为训练:利用游戏和日常活动干预》。既有对孤独症前沿研究成果的阐述,也有深入浅出的操作指导。全书重点关注儿童的游戏方式、交流技巧和行为能力这三大核心模块,其中游戏是父母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而交流技巧和行为能力是多数孤独症儿童缺乏的核心技能。作者巧妙穿插了两个特殊儿童的故事,并提供了清晰实用的操作指南、切中要点的注意事项,能切实帮助家长在游戏中,抓住低龄儿童的黄金干预期,提升其交流和行为能力。

  柯晓燕教授给到茫然无措的孤独症儿童家长一些切实的宝贵建议。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越早越好,孤独症儿童从1岁开始,甚至部分儿童在1岁之前,就可以表现出早期特征并得到诊断。而一旦确诊,就应该开始干预;即使未能确诊,而只是疑似,也应边干预边寻求更确切的诊断,以免错失干预的黄金时间。作者还提倡,家庭是早期干预的“大本营”。相比昂贵的机构干预,家庭训练无疑可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训练成本要低得多。而游戏训练或在日常活动中训练,正好符合儿童爱玩的天性。游戏就是一个巧妙的突破口,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其语言、社交和行为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