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降准?揭示当前货币政策背后的考量
近期,关于央行是否降准的讨论愈发激烈,许多财经小编对此产生了疑问,为何在经济增长放缓、信贷需求减弱的背景下,央行仍不选择降准呢?本文将从政策利率、市场利率、经济增长、外汇市场等多个角度,为您揭示当前货币政策背后的考量。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降准,降准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一种手段,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银行可支配的资金增加,进而增加贷款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降准并非唯一影响市场流动性的政策工具,其他政策工具如MLF(中期借贷便利)和逆回购等也可以调节市场流动性。
当前,我国政策利率仍偏离市场利率,政策利率是指央行通过MLF、逆回购等操作确定的利率,而市场利率则是指各类贷款和债券的实际利率,在政策利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情况下,降准可能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从而推高市场利率,加重企业融资成本,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超预期,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8.3%,远超市场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选择保持政策利率稳定,以观察政策效果,央行在政策声明中也提到,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不搞大水漫灌,这表明央行在现阶段并不急于降准。
我国外汇市场压力较大,受国际形势、美元走势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市场面临一定压力,在此背景下,央行保持政策利率稳定,有助于稳定外汇市场,避免出现过度波动。
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没有降准的可能,随着金融“挤水分”影响减弱,信贷投放加快,三季度MLF操作需求可能增加,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企业融资需求可能减弱,这也为降准提供了空间,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走向,适时调整降准政策。
央行在当前阶段不降准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利率仍偏离市场利率、经济增长超预期以及外汇市场压力较大,未来随着金融“挤水分”影响减弱、信贷投放加快等因素,降准仍有可能实施,央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走向,适时调整降准政策,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