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有时也会沉默,

  在风平浪静时刻。

  当我们悄然面对大海,

  能听到自己心跳砰砰。

  那是灵魂的喘息呻吟,

  暗示某种天机,

  与时光不灭的道理。

  呵人生何其短促,

  唯有时空与未来,

  相对久远悠长。

  山岳大地河流与海洋,

  也并非永远运行流淌。

  在广阔的宇宙空间,

  一切的物质形态,

  都可能逐渐或瞬间改变,

  唯有真理的结晶,

  精神会亘古守恒。

  大海是一位哲人,

  它历经沧桑,

  深刻而宽广。

  足以包罗万象。

  又仿佛地球的大脑,

  日夜在思考遐想。

  它收敛所有的光亮精彩,

  又熔化一切的黑暗迷茫。

  它把时光撕成碎片,

  又把凌乱织成蔚蓝色衣裳。

  它铭记昨天前天,

  预测明天与后天。

  不管伟大还是渺小,

  无论短促甚或悠长,

  通通化作浪花与波涛。

  呵大海你包容万物,

  同时把高贵滋养,

  荡涤着平庸贪婪,

  赋予诗人以想象的浪漫。

  你自由粗犷大气,

  是人生百态的大写意。

  你细腻体贴亲昵,

  若热恋中的男女情侣,

  在静夜中窃窃耳语。

  你任由风暴骤起,

  海面上闪烁智慧涟漪,

  如同额前的皱折,

  强烈提醒着人们,

  什么该忽略不计,

  哪些需永远铭记。

  又是春潮汹涌,

  又是一季潮汐。

  再度的春风化雨,

  把诗意变作悠扬。

  瞧这场春雨过后,

  榕树上百鸟朝阳。

  它们在惊叹一道彩虹吧,

  喧闹得欢乐无比。

  这里是从前的潮汕,

  海丰县龙山脚下。

  蜿蜒流淌的龙溪河水呀,

  一路激荡着浪花……

  瞧这棵老榕树,

  经历过百年洗礼,

  仍然是枝茂叶繁,

  更加的洋洋喜气。

  它目睹了历史变迁。

  也见证过彭湃“造反”,

  勇敢者高举着火把,

  把穷人的心灯点燃。

  请把镜头拉近再拉近些,

  聚焦1922年春天。

  一个青年的身影,

  精神是多么的饱满。

  他站立在大榕树下面,

  穿着长工的破衣烂衫,

  满嘴是农民的俚语方言。

  这里恰巧是十字路口,

  南来北往的赶集者,

  人们听见彭湃热情高喊:

  “快请过来吧乡亲们,

  喝杯热茶歇歇脚呀。”

  “这不是彭家大少爷吗?

  听说留洋归来,

  做了县教育局长,

  怎么换了这身衣裳?”

  “对呀,丢下大局长不干,

  这又是要玩什么故典?”

  人们记忆犹新,

  中学的林晋亭老师,

  那可是同盟会员。

  他在课堂上常讲,

  林则徐虎门销烟,

  还有义士文天祥,

  爱国正气冲霄汉……

  那是1916年冬天,

  彭湃正上中学,

  有个地主叫陈月波,

  他吹捧军阀林干材,

  还要为恶霸雕座石像,

  竟然并列于文天祥身旁!

  彭湃心生愤怒,

  当众带头揭露,

  还趁着天黑人静,

  敲掉那石像的鼻尖儿……

  “父老乡亲们,”

  农民越聚越多,

  彭湃开始同人们交谈。

  他揭露地主剥削的罪恶、

  挑破穷人受苦的根源。

  他声讨贫富差别不公,

  声言是穷人的血汗养肥了富人……

  人们越聚越多,

  彭湃开始登高演说。

  他站在一块巨石上,

  挥舞手臂义愤填膺。

  他痛陈贫农阶级种种苦难,

  指责地主何以堪称坏蛋,

  声明剥削制度必废,

  预言要让耕耘者分得好田。

  “父老乡亲们请听,

  一根筷子容易断,

  咱们成立农民协会,

  大家齐心协力抱成团……”

  大榕树下的热烈宣传,

  就像是一道霹雳闪电,

  划破了千年黑暗,

  唤醒了昏沉的农民。

  这位穿长工衣的青年,

  不再像“收捐佬”或“差官”!

  贫苦农民们呀,

  静心屏气听他开言,

  有的省悟点头称是,

  也有人摇头躲远。

  彭湃能够理解,

  佃农们心中冻结着迷团,

  需要点亮指南的灯盏。

  第二天他又来到榕树下,

  面对自家的佃户,

  当众燃烧一张张地契,

  火馅照亮了人间……

  这就是“革命”的开端,

  这就是彭湃闹的“共产”,

  首先拿自己开刀,

  农民们心悦诚服。

  从此他的身边,

  围了许多的农民。

  大伙儿愿意听他的话,

  跟他一同“分田共产”。

  赤山约带头站出六人,

  海丰县诞生了农会,

  “六人农会”的火焰,

  迅速四方燃遍。

  烈火点燃起来,

  就再也无法扑灭。

  那是革命的火种,

  燃烧在民众的心头。

  彭士禄来到延安,

  经受着回炉的锻炼,

  五年六载,

  锻打成一块好钢,

  终成了国之栋梁。

  他参加军民大生产,

  经历了整风实践。

  在革命的大熔炉翻滚,

  反复地加温锻炼。

  他住土窑洞,

  他吃小米饭。

  知识在扩大积累,

  眼界越来越宽广。

  这里也是大海呀,

  自己是一只海燕。

  他常常“飞”上宝塔山,

  思想盘旋于清凉与凤凰之间。

  他遥望故乡潮汕那边……

  他思念着南国的大海,

  他怀念父亲母亲,

  他想着每一位,

  亲爱的“姑妈”。

  他思念那株大榕树,

  想象人们在树下纳凉歇脚,

  思念缅怀彭家老大……

  延中二班的同学们,

  多数是烈士子弟。

  大家来自天南海北,

  年龄也都参差不齐。

  这样的一群特殊少年,

  一朝聚集在一起,

  人人想法不一,

  你说东他却呆望着西。

  孤苦伶仃离乡背井,

  各自心理都有问题。

  彭士禄畅开心扉,

  他主动亲近每一个人。

  哥哥妹妹弟弟好,

  同学逐渐地成了亲人。

  大家手牵着手,

  脸上浮现出笑意。

  生活上相互照顾,

  学习中彼此勉励。

  课余时歌声不断,

  课堂上发言积极。

  周日里男生抢先挑水,

  得空时女生争着缝洗。

  集体生活有了欢乐,

  班级充满手足的情谊。

  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

  第四组一马当先。

  组长彭士禄

  乐于刻苦。

  他还善于带头发言,

  启发大家埋头钻研。

  “同学们呀,

  一定要珍惜当下。

  学习咱们的父亲母亲,

  承受住生死的考验,

  学习困难算个啥吆,

  咱得咬牙攻坚!”

  细雨绵绵入心田,

  从此大伙你追我赶。

  第四组成了学习模范。

  讲到参加大生产,

  四组更是成绩不凡。

  彭士禄组长,

  开荒种地,

  砍柴烧炭。

  织毛活纺线线,

  样样带头身先。

  别人一天纺三两棉,

  他半斤还嫌慢,

  他用心苦思发明,

  “加速轮”安上纺车,

  每日能纺一斤二两。

  彭组长创造出奇迹,

  赢来了掌声和红旗。

  当天的《解放日报》,

  刊登了先进事迹。

  他还自制胡琴三弦,

  小提琴土造也敢……

  延安的青春岁月,

  幸福花开满满。

  呵从大榕树下,

  到宝塔山巅,

  就像是一道彩虹,

  跨越了沧桑百年。

  南海呀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呀南海!

  两代人的青春烈焰,

  两代人的忠心赤胆,

  两代人的理想信念,

  编织成一道彩虹,

  高悬于大海与蓝天之间。

  不时地放射异彩,

  滋养着亿万人的心田。

  2025年2月1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