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赏:从《东方红》到春晚:不一样的集体创作告诉了我们什么?
导 语
“北京第一版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时(1964年),我在香港,拿着半导体(香港叫原子粒)收音机,拨到短波段,找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着那不稳定的电波传送来的《东方红》,捧了两个多小时,手酸也忘了……”(老黄,五零后)
“春晚(2025年)很多演出镜头切换太快,甚至没有记住上一秒画面的时间,声音效果更加复杂,仿佛要往耳朵里塞满各种各样的体验……实在是太‘丰裕’了,仿佛一场流量文化产品的大型带货直播和购物狂欢。”(飞白,零零后)
2025年大年初二,食物天地人的伙伴们欢度新春,共同在线观看了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这部作品(1965年上映的纪录电影,基于1964年舞台剧制作)。虽然观影的伙伴们成长于不同的年代,但都不约而同地被《东方红》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高度所震撼。大家也把这部经典作品与刚刚落幕的春晚及当今部分文艺产品的创作风格进行了一番联想和比较。
一、六十年后重看《东方红》
老 黄
1964年《东方红》舞台剧演出时我在香港抱着收音机听转播,后来只要广州演出能买到票我就会去看,一共看了有10次,里面很多的朗诵和歌曲我都会背会唱。《东方红》最初的版本有三个多小时,讲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历史,不过后来听说是主席和总理的意见,这段历史留待后人评说,就去掉了。今天和大家一起线上重温,还是不禁热泪盈眶。那时候这样的大型演出很多演员是没有报酬的,大家觉得能够参与就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侯 寅
我小时候就听过《东方红》里的部分音乐。读博士时,我们有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大家经常一起看各种文艺作品。有一次我们拿DVD把《东方红》投影到墙上放,可能放到晚上十二点多,大家都觉得太精彩了,从头激动到尾。后来我也给学生放过其中的片段,结果有时候学生就笑场,但是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也不愿意回答。这么多年我也在想,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和学生分享《东方红》这个深刻精彩的艺术作品。
《东方红》中演唱《黄河大合唱》
侯 泠
我以前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有个老师给我们放《东方红》。那时候我比较懵懂麻木,看完了好像也没有特别深的感受。后来可能是人的情感结构和思想都变了,再看感觉就不一样了。现在如果给学生放《东方红》的话,或许可以找大家比较熟悉的场景和耳熟能详的歌曲,年轻人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曳 葭
我也思考了一下,哪怕是5年前我看这个影片的话,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有这种代入感,能感受到其中震撼的人物和精气神。从小到大接受的思政教育,反而是使我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越来越远,因为它是很努力地在灌输,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在感召,所以反而会起到反效果。所以估计5年前的我对《东方红》的艺术形式也是难以发自内心的去认同。
丁大娘
我在看之前其实有点担心歌舞片会不会看不下去,但是越看越被吸引:演员们的精神面貌让人很容易代入,可能是因为他们大多都亲身经历过旧社会,所以能够真情实感地去演绎,这是今天的演员无法比拟的。
《东方红》中群众呼喊的口号虽然是“毛主席万岁”“**万岁”,但事实上整个舞台表演都在歌颂人民的力量,都在传达“人民万岁”——镜头对准的都是人民群众,都是农民、工人、劳动者、普通战士。在观看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东方红》或者说革命道路的辩证性: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事业是伟大的,但推动历史车轮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
《东方红》舞台上对人民群众集体的呈现
曳 葭
我也对舞台上数量庞大的演员和丰富多样的道具、精确娴熟的调度和配合感到震撼,这样的形式生动展现了群众的力量。此外我对《东方红》演员们动作的铿锵有力也印象深刻。以前我会觉得这样的表演显得刻意,然而在《东方红》的演出中,即使是失去女儿的悲伤母亲,她的动作依然是充满力量和意志的,这和一般的想象不太一样,但恰恰反映出了人物愤怒和斗争的精神。犁地播种、爬雪山、渡长江等等不同场景中的舞蹈设计都生动地反映出了工农红军面临的艰难,也反映出团结斗争的精神,非常优美、很有创意。
另外,我也有留意《东方红》中的性别呈现,也令人赞叹。整场演出中,不论是战斗还是劳作,歌唱还是舞蹈场景,都展现出了妇女刚强有力、勤劳能干的一面,与男性演员齐头并进,让人看得很提气。
飞 白
《东方红》的表演非常真实,看完后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我有三点感想:
首先是我意识到身体原来可以这么舒展,而这是和人们的精神意志密切相关的。电影中的动作大开大合、整齐划一,但又不是那种死板僵硬的整齐。不论是领舞还是群演,眼里都有光芒,展现出众志成城的意志。我觉得今天的人之所以没有了这样的精气神,一方面是因为压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知道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状态。
另外,我也觉得《东方红》中演员们表演时的互动、彼此的关怀非常真切,就像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受苦受难,身边的人会聆听他/她、关怀他/她,展现出了“工农团结如一家”的深刻感情联结。
最后,我觉得自己要学习演员们的精神状态。资产阶级美学声称歌颂人性的美和善,但我在观看《东方红》时觉得这才是人性的光芒:舒展、自由的身体语言和精神意志,展现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战斗、生活的经历,我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王国大概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东方红》演员的精气神令人振奋
侯 泠
《东方红》被称作“革命舞蹈史诗”,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革命、史诗,所以它其实是以歌舞的形式再现革命史,展现出优美、有力、升华的趣味。西方很多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只是干瘪的政治宣传,但我们认为这是冷战意识形态的偏见,就像飞白说的那样,《东方红》这样的文艺作品是舒展的、坚定的、自信的,所以为什么说精神状态可以通过文艺表现出来。就像我们感觉现在春晚的演员有一种空洞感,微笑是职业性的。
社会主义文艺的美感不是凭空的,而是基于民族民间的文艺形式,如陕北的秧歌、少数民族(如傣族、维吾尔族、藏族)的歌曲和舞蹈等等。通过社会主义文艺改造,去除糟粕,《东方红》将民间歌舞形式以优美、昂扬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此外,这些舞蹈基于日常的劳动动作,而不是机械的动作。战斗、劳动的动作都经过艺术加工而进入舞蹈,所以它充满了历史的革命的生命力。这也让我想起之后的样板戏。社会主义文艺比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宫廷的、资产阶级的芭蕾改造成革命的、大众化的舞蹈。
“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图片来源:《红色娘子军》的海报
二、从《东方红》看今日文艺
黎计划
《东方红》展现了一种压抑的释放,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论是中间斗地主片段里拿着血衣的老人,“九一八”事变中背井离乡的人们,还是才旦卓玛歌唱的翻身农奴,《东方红》演员们表现出的是发自内心的怒吼和追求,是驱散黑暗重见光明后的呼喊。我觉得人们对旧社会的压迫越是不满,对解放的新社会越是向往,就越想要去保卫这样的生活。
《东方红》唱出了人们对光明的向往,相比之下,春晚的节目对阶级问题避而不谈,展现出一派和谐。就业、医疗的难题一直在,生活越来越难,但是无法解决,春晚的节目也不能让人释放这种压抑,这也是在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问题。
才旦卓玛在《东方红》中演唱
曳 葭
我记得春晚上有个小品是讽刺房东乱开价收费问题的,最后的收尾是妈妈揭露房东(女儿的男友)的丑恶嘴脸,女儿与之分手。感觉这个问题就被搁置了,没有得到解决。所表现的不是真实受害者与有权者的抗争,而是从人品角度解释问题,以“恶人有自恶报”的逻辑开出药方。
乱收钱的房东(沈腾饰)为挽回女友(孙千饰)
在表示道歉 | 图片来源:CCTV节目官网
丹增玉萝
《东方红》舞台剧展现的是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所以它的主体必然是劳动人民。相形之下,如今的春晚早就不是劳动人民的舞台了,能有一个节目闪回式地展示一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观众们就觉得很不错了。《东方红》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照耀下的文艺作品,塑造的是工农兵群众的英雄形象,而春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使有以群众为主角的作品,群众的形象也是低到尘埃里,而且十分刻板,比如以前的《超生游击队》、“好腿忽悠瘸了”(2001,《卖拐》)、“我不下岗谁下岗”(1999年《打气》)等等。后来的春晚可能有一些意识去弥补、修改,比如好不容易想起保洁、保安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但舞台呈现与现实之间也有巨大鸿沟,显得特别不真实。这也是两个时代巨大的差别。
大忽悠(赵本山饰)为了卖拐杖要忽悠人腿瘸
图片来源:b站视频《卖拐》
侯 泠
《东方红》之所以能达到这么高的艺术水平,一方面是因为周总理投入了大量心血,对舞台编排等提供了事无巨细的指导。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集体创作的,有一个三千多人的巨大的团队无私地、不辞劳苦地加入各个方面的创作。就像前面的同志说的,他们是没有报酬在参与。
春晚也是庞大的体量,但是二者的内核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的春晚里,工农的角色是缺席的,但是在《东方红》里,劳动者在歌唱,他们是顶天立地、积极改造社会的人,而不是软弱无力、被侮辱被损害的客体。改开之后这种叙事被调转过来了,在春晚的舞台上我们很难看到一个有力的劳动者,因为他/她的力量不来自个体而是来自阶级。这种精神状态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由生产关系和阶级状态决定的。在现在的状态下,社会主义道路很难,但我们还要继续摸索。
《东方红》中的劳动场面
曳 葭
侯泠的分享把今晚的讨论又提到了一个高度,并且也总结和呼应了前面大家的分享。从创作过程来看,《东方红》和春晚都是某种体量庞大的集体性创作。但从内涵来看,社会主义文艺则和资产阶级文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会主义文艺是将民间的文艺提炼之后呈现出来,并且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形式去歌颂主观能动性,去展现阶级斗争;而今日资产阶级的文艺形式又是如何,想必大家通过当前流行的影视音乐等作品也是一目了然。
继 业
春晚的诞生也是时代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人民性和政治性。经过文革后期经济的、社会管理的、思想理论的严重危机后,中国社会逐步稳定,经济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需要轻松、安详、欢乐的文艺氛围,政治上也需要创造一种轻松欢乐的氛围。春晚就应运而生。春晚不是谁的意志,谁的创造,而是时代的产物。
除了时代性、人民性、社会性,所有带有时代历史印记的文艺,都无法脱离其政治性,因此其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存在时代的政治印记。所以,以《东方红》评论春晚或以春晚评论《东方红》,并不是一种恰当的思考角度。而从《东方红》的或春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去评述它们存在的问题,总结它们有益于将来的经验或者更恰当。
《东方红》这部歌舞剧总地来说是在说社会怎样进步,怎样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的福利。我觉得今天大家也应该多关注社会该以怎样的形态发展。我们是曾经投身革命战斗的人,但是也理解年轻人在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周围,在思考怎样留下自己这代人的时代印记。《东方红》或是春晚,都有社会上的作用。要多了解一些社会上的事情,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东方红》结尾
三、写在最后
从《东方红》到春晚,跨度六十年,当我们在观看《东方红》时,映入眼帘的不仅是1964年的演员和舞台,更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精神面貌。同样,当我们讨论春晚时,我们所关心的也不仅是电视上播出的那些节目,而是涵盖了当下的中国文艺生态。时代的洪流奔涌不息,淘尽浮华,荡去尘沙,唯有真金在岁月的深处熠熠生辉。
从五零后到零零后,几代人对一部看似已经逝去的革命年代里产生出的经典作品仍有共鸣,恰好印证了某些不能忘却的初心、无法告别的期望、历尽百折而不挠的追求依然存在。就像刚刚上映而获得巨量呼应的《哪吒2之魔童闹海》,令人追忆起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旧日精神,而这却也正是遮掩不住的时代的潜流和潜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