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一个好汉三个帮”与“一个大佬没人帮”
中野主力攻取郑州后,就连傻瓜都能看出徐州地区有大仗要打了。
平汉、陇海两大铁路枢纽被人民解放军掌控,毛泽东的“战后展望”得以大体实现,当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于是,如何牵制徐州附近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保障华野主力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顺利完成,就成了毛泽东与华野、中野首长最为关注的问题了。
如此,中野主力形成了可沿陇海路上的汴徐线东进徐州战场的态势。
而就在中原野战军攻击郑州的同一天,毛泽东在尚未得知郑州攻克的消息时,就敏锐地根据这一新的态势,对淮海战役计划的目标和进程,提出了重大的修改,从而引导整个战役计划朝一个新的方向发展——22日子时,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提出了中野主力攻克郑州后“直出徐蚌线”的设想:
因此,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不但钳制孙元良、刘汝明,并且钳制邱李两兵团各一部。粟谭则令九、广两纵现在立即开动,直出金、鱼、成、单与陈邓协力作战。九、广两纵是否已出动,何时可到金、鱼、成、单地区,望粟谭即告。[1]
这就是毛泽东,下一步棋总是看三步——这个设想实在是太重要了!其意义非同小可。
陈毅、邓小平对中央军委这个设想的反应非常迅速——简直可以说是“心领神会”:
当日亥时,陈、邓致电中央军委及刘伯承、李达:
军委并刘、李:
一、郑州之敌,于今养辰(22日)向新乡撤退.被我九纵—个旅截击于郑州以北卅里处,正战斗中。我主力黄昏后可加入战斗,郑州城已于今养午(22日)被我占领。
二、我们拟在现地休息两天,调整部队,于有日(25日)开始东进攻占开封。如开封之敌东逃,则遵养子电出商丘,或直出徐蚌线箝制孙、刘,协同华野作战。
陈邓
养亥[2]
这个设想的关键点,就是中野主力“直出徐蚌线”!毛泽东在陈邓作出积极反应之前的同日13时致电华东野战军饶潄石、粟裕、谭震林,告知中野陈邓所部可能的行动方向。电报中,毛泽东中野主力“直出徐蚌线”的意义,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目前极好的形势是白部黄张两兵团被我二、六、十纵吸引到桐柏山区,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回头进到黄泛区,威胁东北面我军之行动,有利于我陈邓在攻郑胜利后,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东行动,协同三、广两纵,不但牵制孙刘全部,而且可能牵制邱李一部。具体行动,可在攻郑后决定。我们预计是以一部留在郑州、淮阳之线,以主力于邱李两兵团大量东援之际,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假如二十三日开始之郑州作战,能在数日内达成任务,休整数日,本月底或下月初东进,以十天左右时间到达宿、蚌附近,休息数日,举行徐蚌作战,此时正是我华野打得激烈的时候,势必吸引邱李很大一部分力量回援,对于保证淮海战役取得大胜将有极大作用。但未知时间上来得及否,请陈邓于攻郑胜利后,作全盘考虑电复。[3]
电报中最关键的内容,是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全新的构思:一、中野东进后举行徐蚌作战(“徐蚌作战”一词,在第4条中出现了两次);二、“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
毛泽东的这两个新的战役构思,使得原有的淮海战役计划,产生了质的升级,从而演变为最终实现了的“大淮海”战役——南线决战!
这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的设想,而这个设想与中野主力“直出徐蚌线”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这个“孤立徐州”的设想,粟裕等在济南战役方初始方案中的首案中也提出过,但实际上当时平汉、陇海、津浦这几大交通枢纽都还掌控在国民党军手中,没有中原野战军主力直接进入徐蚌战场予以配合,华东野战军一边在济南攻坚,一边派出部分部队南下陇海路,那是很难实现这个意图的——就连粟裕在提出这个方案的同一电中,实际上也并没有表现出多大信心:“此战役后虽能歼灭敌人一批有生力量,但很难达到孤立徐州的目的。”[4]
但这一回,中原野战军主力要直出徐蚌线作战,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那就是一个力量倍增器,或者说是一个足以改变天平倾斜的秤砣!——毛泽东后来也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5]
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同一个战场作战,两军在战略上“协同配合”,将变作战役上的“联合作战”!如此,两军相互协调同步和统一指挥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所以,毛泽东才在这封致饶粟谭并中原局的电报中,向各方预作招呼:“请陈邓于攻郑胜利后,作全盘考虑电复”——毛泽东还还在该电中告知华东野战军首长:“陈毅、邓小平二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作战,你们及进入鲁西南之三纵均应经陈谢台与陈邓密切联络,以利配合。”
10月23日5时,毛泽东再电陈毅、邓小平并饶潄石、粟裕、谭震林,明确了中原野战军主力东进后的任务:“第一个目标是歼灭孙元良兵团,第二个目标是攻占宿、蚌”,并要求饶潄石、粟裕、谭震林“即令三纵、广纵及鲁西南地方兵团,准于月底进至商、砀以北,并受陈邓指挥”。[6]
同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向华东野战军各部下达《淮海战役预备命令》,该命令中也提出了“孤立徐州”并阐示了其意义:“我陈军长、邓政委率部已十二十二日攻占郑州,并将继续转兵东进夺取开封,尔后继续向徐蚌段前进”,“我为继续歼灭中原战场敌之机动兵团有生力量,使山东、华中解放区联成一片,暴露津浦南段,孤立徐州,进一步开展中原战局更有利之形势;决集中华野全力(包括西兵团、山东兵团、苏北兵团及鲁中南主力)首先歼灭据守新安镇为中心之黄伯韬兵团(包括二十五军、六十四军、六十三军、一百军各部),并求歼徐州外围韩庄、台儿庄、贾汪地区之冯治安一部或大部,尔后视情况发展,进击两淮、高、宝及新、海,或再歼由徐东援之邱、李兵团之大部或一部;乘胜扩张战果,西进津浦,南逼长江,打烂蒋匪之华中防御体系,迫敌完全转入防御。”[7]
华野司令部在这个预备命令中所构想的战役前景,已经在向“战略决战”的宏伟目标靠拢了!
注释
[1]《中央军委关于中野攻克郑州后全军东进致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0月22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陈毅、邓小平关于占领郑州及主力东进计划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22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中央军委关于修改淮海战役部署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等电(1948年10月22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5页~第66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粟裕等关于雨季休整后的作战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8月10日4时)》,《济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86~第90页,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5]《视察江苏等地回北京后的谈话(1983年3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6]《中央军委关于中野东进后的作战行动致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0月23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7]《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1948年10月23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9页~第75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