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不如买”随了谁的愿
建国初期,有人曾提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点。但被毛主席否掉了。毛主席认为,要想不被人卡脖子,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集中人力财力搞现代科学技术。
老人家去世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又被人拾起来。这个决策的提出,让有些人欢呼雀跃,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
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叫停了国家正在研究,并且成功在即的一系列军用和民用高精尖项目。如:运十大飞机、光刻机、远程轰炸机、大型导弹驱逐舰、长城/曙光大型计算机和数字焊接等。
研发被迫停止,导致一些优秀的科技型国有企业倒闭,前期巨大的投入付之东流。
那么,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真是使国家受益了吗?
不可否认,短期内是见了点效果。但多年以后,我们就尝到了被人“卡脖子”、当孙子的苦头。在被现实碰的鼻青脸肿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毛主席当初坚持独立自主的英明伟大。
国家不是受益者,毋容置疑,那就是美西方国家了。
第一,他们最不愿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精尖技术的突破。当时,清华大学研发的芯片一旦问世,至少跟欧洲同步,甚至是领先。所以,我们提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正和了他们的心,如了他们的愿。
第二,中国大批科研项目的下马,无异于自废武功。那么,美西方国家就不再担心中国的崛起,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军事上搞恐吓,在科技上“卡脖子”,在经济上搞制裁,逐步把你变成失去尊严的附庸者。
第三,中国失去了自主创新能力,想发展就必须拿出大把的真金白银是从他们手里购买所需要的高科技产品,比如半导体产品。这样,中国便成了冤大头,任凭他们“割韭菜”。当然,这里面也不乏跪舔美西方国家的汉奸,将其卖国行为称作韬光养晦。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受益者除了美西方国家,再有便是那些对此政策情有独钟的人了。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了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当时,张之洞和李鸿章有南北两条路线之说。张之洞主张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实业。众所周知,南方的“汉阳造”、造船厂都是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李鸿章则主张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北洋水师的船就是买的国外的,结果因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最后被小日本灭掉了。
战争失败了,国家割地赔款,而李鸿章却在买船的时候发了一笔洋财,据说富可敌国。
从这方面看,当初有些人因何那么热衷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也许是一种答案吧。
不管怎么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无疑是一种败家子行为。不仅让国家损失了大量资金,而且使科技落后了若干年。
但是,有些人仍不肯认账,说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买也是一种权宜之计。这话实在是荒谬至极,建国初期国家的底子更薄,人民吃饭都成问题,按此说法 “两弹一星”就别搞了。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及时止损,重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轨道。
回想当年,真是有些后怕,如果没有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按照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点,说不定“两弹一星”真的搞不出来。难道这种镇国之宝也能到国外去买和租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