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公募基金正在加快其国际化进程。华泰柏瑞基金和南方基金于6月14日推出的沙特阿拉伯ETF已经正式获批,进一步扩大了其全球投资版图。同时,中国证监会对《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公开征求意见,大幅放宽了对互认基金的客地销售比例限制和转授权限制,进一步激发了基金公司的“出海”热情。
回顾中国公募基金的国际化历程,22年前,内地基金首次以投顾身份参与QFII的投资管理;17年前,首批4只QDII基金启航;16年前,首批中资公募的境外子公司正式成立。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公募基金不仅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还开辟出了各家机构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一方面,基金公司通过QDII基金、互认基金等产品形式投资全球市场,推出创新型产品和多元化策略,将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陆续纳入,帮助国内投资者实现全球化配置;另一方面,基金公司还通过QFII投顾等业务,帮助海外投资者了解中国、投资中国,消弭市场偏见,成为获客“敲门砖”。
在“走出去”的号召下,2007年境内首批4只QDII基金正式启航,开启了全球化投资的序幕。截至2024年一季度,QDII基金的投资区域已覆盖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在13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配置规模超过1亿元。
此外,公募基金的境外子公司也成为了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据公开数据显示,全行业一共有20多家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甚至拥有2~3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全球资产配置的工具,同时也依托境内母公司的优势,形成了差异化布局。
在未来的发展中,证监会将从支持基金公司依法设立境外子公司,鼓励基金境外子公司苦练“内功”,引导境外中资机构加强合作等方面着手,推动基金境外子公司更高质量发展。同时,互认基金新规的调整方向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对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增长,预计2025年互认基金新产品的加速落地,将为公募跨境产品线带来更多海外优质且有特色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