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度成熟的公募行业,小公募公司希望通过业绩的提升来实现规模的增长,但这一目标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尽管在行业的早期阶段,部分小公募公司通过某只产品的出色业绩带动了公司的品牌和规模的崛起,但随着行业格局的日益稳定和资源固化,这种逆袭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减小。
小公募公司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即使产品的业绩有所突破,也未必能带来规模的提升。例如,有连续六年正收益的王牌基金规模几乎没有增长,而在业绩不俗的背景下,规模的增长却低迷,这引发了股东方挂牌转让基金股权的情况。更有甚者,头部公募公司能够以并不领先但可接受的业绩,实现在规模吸金上秒杀产品业绩耀眼的小公募公司,从而使得公募行业头部与尾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资金、人才、品牌和资源已高度固化成熟的公募行业,试图利用某只产品单枪匹马的业绩突破,已难给小公募带来规模崛起、阶层跨越的希望。乌鸡变凤凰可能是许多小公募管理层的终极愿景,但在公募行业已逐步告别野蛮生长、粗放式经营的年代,依靠某只产品业绩的突破带来公司规模的崛起可能只会是小公募的单相思。
实际上,许多明星基金经理爱集中持仓行业龙头、大市值公司的逻辑,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自身行业竞争的理解与发散。然而,即使是几乎同样的产品业绩,小公募在基金规模的吸金能力上也干不赢头部公募。大多数小公募旗下产品的规模增长几乎都是极为勉强的,而头部公募甚至可以在产品业绩良好但不领先的情况下,亦能在产品规模吸金上秒杀小公募。
因此,小公募实现乌鸡变凤凰的难度正在增加。这也导致更多的投资方开始出售所持有的小公募股权。例如,拥有行业罕见的六连赢产品的金信基金即是一个典型。尽管该基金连续六年实现每年度正收益,但其规模却几乎为0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