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基金经理在弱市中抛弃成长股并拥抱高股息策略,这已经成为核心逻辑。然而,当高股息策略成为各类基金经理追逐的目标,甚至原本重仓成长板块的基金经理也被迫漂移的时候,这个策略便开始出现分歧,退潮迹象也开始显现。实际上,当前不少成长股在巨幅调整之后,无论现金储备、分红还是回购,已经毫不逊色公用事业、周期股。这种新型“价值股”的频频出现,很可能成为未来基金经理调仓的重要风向。
今年以来,在经济复苏进程偏弱以及股市相对低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开始扎堆拥抱高股息策略。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认为,今年以来经济基本面处于弱修复基调,房地产新政出台暂时还未能扭转房价下跌趋势,实体经济需求较为不足且预期偏弱的现状导致高景气行业减少、业绩增速下修,高股息资产阶段性受到青睐。
市场资金避险情绪较浓,今年年初市场大幅波动,随后监管趋严间接导致小微盘股两次急跌。从市场赚钱效应看,今年上涨个股不足15%,与2018年水平相当。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投资偏好更加重视稳定性,高股息资产持续成为市场的焦点。
创金合信指数量化部基金经理孙悦认为,高股息策略展现出较强的防御特性,部分投资者出于避险的目的进行投资。市场底部位置修复后,高股息策略主要体现为跟涨逻辑。市场修复到一定程度后,投资者认为成长板块的业绩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伴随新国“九条”等政策的发布,市场对于高股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增强。
显而易见,高股息策略前期成为市场主导力量背后的逻辑是股票市场赚取效应持续弱化,尤其在小微盘股策略大幅度失效后,基金经理的避险情绪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密集发行的ETF基金也强化了高股息策略。
汪立认为,今年ETF、险资是市场主要的增量资金,保费高增长带来巨大的险资配置需求,而ETF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逆势流入。这两类资金天然偏好高股息资产,对银行、公用事业的配置比例明显高于主动权益基金,增量资金的加持进一步驱动高股息资产走强。
然而,如许多基金经理所言,没有任何一种策略能够持续有效跑赢市场。随着高股息策略不断强化,市场的分歧也开始加大。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中证红利指数自开年至5月22日间,累计涨幅超15%,领跑一众宽基指数。但随后开始回调,截至8月16日,年内整体涨幅仅剩2.48%。虽然涨幅被消磨殆尽,但红利行情在A股市场里还是出尽了风头。事实上,红利策略并不是今年异军突起的板块。过去三年间,在各个概念和行业轮动剧烈的背景下,红利指数一直悄悄走在前列,在行情震荡加剧的背景下,波动更小、预期更为稳定的红利资产显得尤为珍贵。
高股息策略高歌猛进也导致偏股型基金内部收益率大幅分化。偏股型基金里面年内收益率最高的为永赢股息优选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达到26.94%。而垫底的金元顺安产业臻选基金则由于前期重仓成长股,导致年内损失达到43.57%,两者之间的业绩差距超过70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业绩垫底的金元顺安产业臻选基金在今年6月末,开始大量增加“中字头”高股息股票。显然,在业绩的压力之下,该基金此时转向高股息是顺势而为还是被迫调仓,仍有待观察。